农艺师工作的创新路径
杨超珉
凌海市机关保障服务中心 辽宁省凌海市
引言
农艺师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核心力量,在连接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生产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这对农艺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以经验为主导、单点式、被动响应的农艺师工作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亟需探索创新路径,提升服务效能。
一、农艺师工作现状与挑战
农艺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农艺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专业分布不均等问题。基层农艺师中45 岁以上人员占比超过 60% ,且多数毕业于传统农学专业,对新兴农业科技掌握不足。经济作物、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专业农艺师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同时,高层次创新型农艺师匮乏,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深度发展。
服务模式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传统农艺师工作主要采取"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缺乏主动对接和精准服务机制。技术服务内容多集中于常规作物栽培指导,对产后加工、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服务关注不足。服务手段仍以现场指导为主,信息化、智能化工具应用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服务覆盖。这种碎片化、粗放式的服务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制约服务效能。农艺师工作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现象,缺乏与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深度合作。技术推广与科研创新脱节,导致先进适用技术供给不足。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网络尚未形成,难以应对全局性农业技术问题。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农艺师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技术创新路径
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是农艺师工作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农艺师应积极掌握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构建智能化技术服务体系。通过部署田间传感器网络,实现作物生长环境实时监测;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大面积作物长势评估;应用智能决策系统,提供精准化农事操作建议。例如,基于土壤墒情数据的精准灌溉指导可节水 30% 以上,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跨学科知识融合拓展技术服务边界。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系统,要求农艺师突破传统农学知识局限,融合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多元知识。在病虫害防治中,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绿色防控方案;在施肥管理中,应用环境工程原理控制面源污染;在产业规划中,运用经济学方法评估技术经济效益。这种跨学科视角能够提供更系统、更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服务综合效益。农艺师应注重将分散的技术成果进行系统集成,形成可推广的综合生产模式。例如,将优良品种、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打包集成,构建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在设施农业领域,整合环境调控、无土栽培、自动化装备等技术,形成高效生产模式。这种集成创新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推广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服务模式创新
构建精准化服务体系是模式创新的核心。农艺师应建立基于经营主体特征的技术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主体,提供差异化技术服务。对规模化经营主体,重点提供全程机械化、智能决策等高阶服务;对小农户,侧重实用技术培训和标准化生产指导。通过精准识别需求、精准匹配资源、精准评估效果,实现技术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开展全产业链服务拓展价值空间。农艺师工作应从产中技术指导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提供涵盖品种选择、标准化生产、采收处理、加工储运、品牌营销等环节的一体化服务。协助新型经营主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牌。这种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建立"农艺师+"协同服务新机制。推动农艺师与科研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乡土专家等组成服务联盟,形成优势互补的技术服务团队。构建"农艺师+示范基地+新型主体"的推广网络,增强技术示范带动效应。探索"农艺师+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模式,扩大服务覆盖面。这种协同机制能够整合各类资源,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技术服务。
四、组织管理创新
优化农艺师队伍结构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应根据区域农业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科学配置农艺师专业结构和层级结构。重点补充经济作物、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首席农艺师+骨干农艺师+助理农艺师"的梯队结构,形成合理人才梯队。实施农艺师定向培养计划,解决基层农艺师短缺问题。
创新继续教育体系促进能力提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平台,开发模块化培训课程。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定期组织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活动,促进经验交流。建立学分积累制度,将培训成效与职称晋升衔接。这种持续学习机制能够保障农艺师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创新动力。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对技术推广成效显著的农艺师给予物质奖励。设立农艺师创新基金,支持服务模式探索和技术集成应用。开展"金牌农艺师"评选活动,增强职业荣誉感。提供职业发展通道,优秀农艺师可晋升至管理岗位或转入科研岗位。这种多元化激励能够充分调动农艺师创新积极性。
五、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建议制定农艺师创新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和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农艺师职称评定标准,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权重。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创新服务方式。这些政策措施能够为农艺师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应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化服务提供支撑。推进农村 5G 网络覆盖,消除数字鸿沟。建设农业技术数据库,整合共享技术资源。开发适合农艺师使用的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提升移动服务能力。这些基础设施将大幅提升农艺师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队伍可持续发展。农业院校应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农艺人才。推行"双导师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农艺师与高校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先进服务经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农艺师队伍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
六、结论
农艺师工作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本文研究表明,农艺师创新工作应从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数字技术应用、精准服务构建、协同机制完善等关键环节。通过构建开放、协同、智能的工作新体系,农艺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华. 农机创新与农艺改进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J]. 新农民,2024.
[2] 张勇. 新时期农艺工作的创新路径[J]. 山东农机化,2023.
[3] 张春兰. 新时代背景下农艺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
作者简介:杨超珉,男,1988 年11 月,单位:,农艺师,农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