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理论视角下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的探讨
闫张茜子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陕西榆林 719000
1 绿色生态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绿色生态理论作为生态学原理与现代管理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倡导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将环境承载力与生态阈值纳入企业决策的关键考量范畴。企业经营活动本质上构成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其资源输入、生产转化与废弃物输出过程均与外部生态环境产生持续互动,若忽视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则可能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不可逆后果。绿色生态理论强调企业应遵循生态规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构建闭环式、低熵增的运营结构,减少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提升系统韧性,实现企业环境的共生共荣。该理论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导向,促使管理者从线性增长思维转向循环再生思维,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预防,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推动企业由传统的成本中心向价值创造中心转型,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责任。
2 油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2.1 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油气开采过程中的伴生气常因回收设施不足被直接放空燃烧,造成碳资源的巨大浪费,天然气的放空率在某些区块仍处于较高水平。采出液处理环节普遍存在药剂投加过量、水处理工艺能耗偏高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受限,大量含油污水需经复杂处理后才能回注,增加了环境风险。设备更新滞后与工艺路线陈旧亦制约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部分高耗能设备仍在服役,余热余压回收技术应用不充分,能源梯级利用体系尚未健全,致使整体能效水平难以突破瓶颈。
2.2 污染物排放与生态破坏
油田开发活动对地表植被、土壤结构造成直接或间接扰动,钻井泥浆、落地油与含油污泥等危险废物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尤其在生态敏感区,环境事故的潜在威胁更为突出。采油废水中的石油类物质、挥发酚、硫化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尽管经过多级处理,部分出水水质仍难以稳定达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长期累积效应可能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平衡。油气集输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泄漏监测尚不完善,加剧了区域大气污染压力。此外,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占用大量土地,改变了原有地貌,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造成碎片化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工业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修复的执行力度仍有待加强。
2.3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油田企业虽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但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效率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的绿色创新战略规划。清洁生产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能源融合应用等前沿方向的技术储备薄弱,核心技术多依赖外部引进,自主知识产权比例偏低,制约了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主动权。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环境监测、能效优化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深度不足,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尚未充分融入环境管理决策流程,导致环境绩效评估的精准性与响应速度受限。
3 绿色生态理论视角下油田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3.1 构建绿色经营管理战略体系
油田企业需将绿色生态理念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制定涵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规划,明确碳
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将环境绩效指标纳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考核体系,确保绿色目标与经营决策深度融合。
建立跨职能的绿色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行动,打破部门壁垒,推动绿色战略的横向协同。在投资决策中嵌入绿色评估机制,优先支持低环境影响、高资源循环率的项目,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严格准入审查,引导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
3.2 推进绿色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伴生气综合利用技术,建设分布式燃气发电或液化装置,实现放空气回收率接近百分之百,减少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强化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升级,采用膜分离、高级氧化等先进工艺,提升出水水质,扩大回用规模,最大限度减少新鲜水取用量。在钻井与压裂作业中推广环保型泥浆体系与可降解压裂液,降低化学添加剂对土壤与水体的潜在危害。积极探索新能源与传统油气生产的耦合模式,利用油田闲置土地建设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设施,为生产作业提供清洁电力,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
3.3 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覆盖全业务链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动态监控,确保环境数据的可追溯性。依据国家环保法规,制定严于标准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规范,实施分级分类管控,对高风险作业环节实行重点监管。健全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内部化,纳入产品定价,引导各部门主动减少环境负外部性。推行环境管理体系(如ISO 14001)认证,利用第三方审核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与地方政府、社区及环保组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参与区域生态修复项目,履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
3.4 强化绿色企业文化与人才支撑
设立绿色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基层员工提出节能降耗的合理化建议,营造全员参与的绿色氛围。加大绿色技术人才的引进,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或人才培养基地,定向输送具备环境工程、生态学与能源管理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优化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增加绿色技术成果的权重,激发其在低碳技术研发中的创新潜能。
4 结论
绿色生态理论为企业提供了超越传统经济逻辑的系统性思维框架,引导其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重新审视资源利用、生产流程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复杂关系。针对当前存在的资源效率低下、污染排放突出等问题,油田企业必须构建涵盖战略、技术、治理与文化等多维度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确立绿色发展战略、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有效降低生态足迹,提升资源价值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光华. 国内油田企业开发地热余热产业的经营策略分析[J]. 国际石油经济, 2018, 26 (06): 9599.
[2]王福全. 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3]董静. 胜利油田建设绿色生态油田模式的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