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刘芷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3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教育变革重要驱动力。2024 年 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面向教师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指出教师需掌握人工智能教学法、将人工智能集成到教学实践中,这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阵地,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路径,既能为教学资源创新、模式优化提供支撑,也能破解发展瓶颈,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基于此,本文围绕其特性、对中职教学的影响及运用策略展开研究。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述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能自主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样化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支,其核心在于模拟人类思维逻辑与创作过程,实现“从无到有”的内容生成。与传统人工智能侧重“识别与分析”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强调“创造与生成”,使其与中职教育“侧重实践、个性化培养、岗位导向” 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为中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教学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提升教学效率,破解资源短缺难题

中职教学常面临实训设备不足、优质教案稀缺、专业师资紧张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快速生成适配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同时能基于现有设备参数生成虚拟实训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高危、高成本的实操训练,弥补实体资源不足的短板。例如,利用 AI 工具生成数控车床的虚拟操作流程,学生可反复模拟编程与加工,降低设备损耗与安全风险。

2.推动个性化教学,适配学生差异

中职学生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传统“一刀切”教学难以满足个体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推送基础知识点讲解与简单实操任务;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进阶技能训练与岗位模拟案例,实现精准教学。此外AI 可 24 小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及时扫清学习障碍。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构建 “虚拟实训 + 真实操作” 的混合教学模式。例如,在护理专业教学中,AI 先生成患者病情模拟场景,学生通过虚拟操作练习静脉穿刺、急救流程,待熟练后再进行真实模拟人实训,既提升操作熟练度,又降低失误风险。同时,AI 可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如电商客服对话、工业生产线故障排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需求,缩短“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周期。

(二)潜在挑战

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过度依赖 AI 生成答案,弱化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例如直接使用 AI 完成实训报告、设计方案,导致技能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内容存在 “幻觉现象”(生成虚假或错误信息),若教师未及时甄别,可能误导学生,尤其在专业知识要求严谨的教学场景(如电工电路原理、化工操作规范)中,风险隐患较大。此外,AI 工具的使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部分中职教师可能面临 “技术适应困难”,影响 AI 与教学的融合效果。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分专业开发 AI 教学资源库,精准匹配教学需求对中职不同专业的特点,联合技术团队与行业专家,构建适配专业教学的 AI 资

例如计算机专业:AI 生成可视化编程流程动画、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及服务器故障模拟场景,标注代码逻辑节点与设备连接要点,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沉浸式操作;同时开发 AI 代码指导系统,实时纠正学生编程偏差,如提示“Python 循环语句语法错误”“SQL 查询语句缺少 WHERE 条件”等。

(二)构建“AI + 教师”协同教学模式,强化个性化指导

课前诊断:教师通过 AI 工具发布预习任务,AI 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生成“学情报告”,标注学生薄弱知识点,教师据此调整教学重点。

课中互动:课堂上利用 AI 聊天机器人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则聚焦难点讲解与思维引导,避免单纯知识灌输。

课后拓展:AI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推送个性化课后任务,如为基础薄弱学生推送 “机械基础知识点微课”,为能力较强学生推送 “企业真实案例分析”;教师通过 AI 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针对共性问题开展集中辅导,针对个性问题进行一对一答疑,实现 “精准教学 + 人文关怀”的结合。

(三)建立 AI 教学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明确“AI 是工具而非替代”,通过任务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要求学生“基于AI 生成的实训方案,补充3 点创新改进建议”,强化学生自主分析与创新能力;定期开展“AI 工具使用规范”课程,教学生辨别 AI 内容真伪,避免过度依赖。

提升教师技术素养: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生成式 AI 教学应用” 培训,内容包括 AI 工具操作(如ChatGPTprompt 设计、AI 绘图工具使用)、AI 教学资源开发、AI 学情分析方法,同时搭建 “教师 AI 教学交流平台”,分享优秀教学案例,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

四、结语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中职教学带来了“资源创新、模式变革、能力提升”的新机遇,助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需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非 “万能工具”,其应用需立足中职教学本质,以“服务教学、提升质量”为核心,避免技术滥用。

未来,中职教育需进一步推动“生成式 AI+ 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强与行业、技术企业的合作,开发更适配中职专业的 AI 教学工具;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与学生信息素养,构建“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的教学生态。唯有如此,才能让生成式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中职教学改革的“助推器”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陆芸.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信息技术 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师, 2024(32):117-119.

[2]牛静.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职 [J].中国新通信,2025:115-117.

[3]蒋蕾,李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 索[J].江苏教育,2024:33-36.

[4]沈秀龙,刘建龙.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 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2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