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策略

作者

蒋福梅

绵阳市涪城区城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21000

1.引言

慢性疼痛作为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其高发性已引起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 3 亿,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慢性疼痛在人群中的普遍存在,也凸显了其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巨大挑战。慢性疼痛通常被定义为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 3 个月,并伴有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可伴有现存或潜在的组织伤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疼痛已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疼痛不仅会导致睡眠障碍、食欲减退,还可能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甚至引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进一步降低生活满意度。

2.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2.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慢性疼痛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NSAIDs 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肌肉骨骼疼痛以及头痛等病症的治疗,并且在短期应用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1]。然而,长期使用 NSAIDs 可能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肾脏损伤及心血管事件等副作用,因此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并谨慎使用。此外,选择性COX-2抑制剂相较于传统 NSAIDs 在胃肠道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心血管风险方面的潜在问题仍需关注。

2.2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能够有效缓解中度至重度慢性疼痛。这类药物包括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常被用于癌痛及其他难治性疼痛的管理。尽管阿片类药物在镇痛效果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问题,因此需严格遵循医嘱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此外,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及呼吸抑制等,临床应用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2]。

2.3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伴有情绪障碍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不仅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还能有效减轻疼痛感知。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特别适用于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带状疱疹后遗痛。然而,这类药物也可能引起口干、嗜睡、体重增加等副作用,因此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2.4 其他药物

除上述药物外,抗癫痫药和肌肉松弛剂在慢性疼痛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电压门控钙通道的调节,从而减少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这类药物在灼痛、刺痛等特定类型的疼痛管理中表现出显著效果,但可能伴随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肌肉松弛剂则常用于缓解因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脊髓反射弧中的神经传导。常见的肌肉松弛剂包括巴氯芬和替扎尼定,适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治疗。然而,其镇静作用和潜在的依赖性仍需引起临床重视[3]。综合来看,不同类型药物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各具特点,合理选择与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治疗

效果并降低单一药物的风险。

3.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

3.1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其核心在于通过外部物理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减轻炎症反应。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疗、冷疗、电刺激疗法以及超声波治疗等。热疗能够通过提升组织温度促进血管扩张,从而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并缓解肌肉痉挛;冷疗则通过降低组织温度减少神经传导速度,达到镇痛和消肿的效果。电刺激疗法如经颅磁刺激(TM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调节神经兴奋性有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尤其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此外,超声波治疗以其深层穿透能力在软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显著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功能状态。尽管物理治疗效果显著,但其应用需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以避免过度刺激或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运动疗法

研究表明,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和骑自行车能够显著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知和心理健康状况。此外,抗阻训练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有助于稳定关节结构,从而减少因关节不稳引发的继发性疼痛。针对特定部位的疼痛问题,如腰痛或颈椎病,脊柱稳定性训练和柔韧性练习被证明能够显著缓解症状并预防复发。值得注意的是,运动疗法的实施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过度运动可能导致疼痛加剧甚至造成二次损伤,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并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3.3 心理疗法

慢性疼痛常伴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进一步加剧疼痛体验,形成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管理的心理干预手段,通过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模式和应对策略,显著降低了疼痛相关的心理负担。此外,正念冥想和放松训练也被证明能够有效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和情绪困扰。心理支持小组和心理咨询则为患者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台,帮助其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增强应对疼痛的信心和能力。综上所述,心理疗法不仅直接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通过调节疼痛相关神经通路间接减轻了疼痛体验,为慢性疼痛的综合康复提供了重要支持。

4.结论

慢性疼痛作为一种复杂且高发的健康问题,其治疗策略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炎症性疼痛,但长期使用需警惕胃肠道与心血管副作用。阿片类药物在重度疼痛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成瘾性与耐受性问题限制了广泛应用。抗抑郁药及抗癫痫药等辅助药物,则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或阻断异常神经放电,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王稳;樊碧发.止痛也要用对招[J].中老年保健,2022,(6):8-9.

[2]林相宏;江仁;黄长顺;陈晓薇.非药物疗法在慢性疼痛干预中的应用和治疗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3,50(10):2406-2419.

[3]徐薇;吕渊;庞国防;杨泽;胡才友.老年综合征和慢性疼痛综述[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1,1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