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述学校引领家校共育系统的建构与实施路径的有效性

作者

蒋晓青

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小学校 四川省德阳市 618000

一、 理论根基与现实诉求:学校引领家校共育系统的必要性

家校共育并非家庭与学校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共同育人目标的功能耦合与优势互补。传统的家校联系多停留在信息通报层面,或由个别热心家长主导,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支撑。在探索有效途径时强调,“ 家校结合” 需克服随意性、零散化弊端,寻求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这内在呼唤一个拥有专业教育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和资源整合优势的主导者。

学校天然具备引领家校共育系统的合法性基础与专业能力。其一,学校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首要执行者与育人实践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法定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核心职责。其二,学校拥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方法及问题识别干预技能,能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其三,学校具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可系统性规划共育目标、搭建制度化的沟通平台、协调多方资源。

二、 系统建构:学校主导下家校共育生态的立体打造

学校引领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家校共育生态的系统性建构上,这超越了碎片化活动的拼凑,致力于形成一个目标清晰、结构稳定、运行流畅的有机整体。

(一)理念共识引领,确立共同育人目标: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专题宣讲、致家长信等多种渠道,持续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观、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家校共育的核心价值,在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中所实践的“ 渗透” 策略。这有助于消解观念分歧,凝聚“ 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的合力。

(二)组织架构支撑,明晰权责运行机制: 学校牵头建立层级清晰、职责分明的共育组织网络。校级层面成立由校领导、德育处、心理辅导中心、家委会核心成员组成的“ 家校共育指导委员会” ,负责顶层设计与资源协调;年级、班级层面则由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与班级家委构成执行团队,确保共育要求落地生根。制度化的家委会选举、议事、反馈机制保障了家长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三)资源平台整合,畅通信息共享渠道: 学校是信息交汇与资源整合的枢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常态化的信息通报与反馈机制。同时,积极链接并引入社区心理服务机构、高校专家、医疗资源等,构建强大的支持性资源网络,为学生心理服务提供多元保障。

三、 实施路径:学校驱动下共育效能的精准释放

在坚实的系统架构之上,学校引领的实施路径聚焦于关键环节,通过专业化、课程化、情境化的方式,将共育理念转化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

(一)课程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协同渗透: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并明确家庭在其中的协同角色。如在生命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主题教学中,设计需要亲子共同完成的“ 实践性作业” 或“ 家庭讨论议题”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生活情境中深化体验。学校定期为家长提供配套的指导资源或微课,提升其协同辅导能力。

(二)班主任枢纽:专业力量下沉与个性化关怀: 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家庭日常联系的关键纽带,其角色至关重要。学校需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及家校沟通艺术的系统培训,使其能敏锐识别学生心理动态,与家长进行有效、共情的沟通,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班主任主导的定期家访(线上/线下)、个性化家长会、小型家长沙龙等,是解决学生个体心理困惑、促进家校深度互信的核心路径。

(三)危机预防与干预:快速响应机制的协同构建: 对于心理高危学生,学校主导建立家校社联动的快速识别与干预机制。明确危机预警信号及家校信息通报流程,制定包含家庭支持在内的干预方案。学校心理教师提供专业评估与初步干预,并指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给予恰当支持,必要时协调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确保干预链条无缝衔接。

四、 有效性彰显:多维证据印证学校引领的核心价值大量实践案例与研究数据印证了学校系统引领家校共育的显著成效:

(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在实施科学家校共育项目的学校,学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自尊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积极心理品质显著增强。的研究案例即展示了在小学班主任主导的家校共育渗透下,学生心理状态的积极变化。

(二)家庭教育能力显著改善: 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得到普及,教养方式趋于理性民主,亲子沟通质量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状态的关注度与理解力提升,能更主动地寻求或配合学校的专业支持。

(三)家校互信与合作深度增强: 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与活动极大减少了家校误解与矛盾,建立了基于共同目标的伙伴关系。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同度与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

(四)育人生态整体优化: 学校引领下的家校社协同,整合了分散的资源,形成了环绕学生的连续性支持环境,有效放大了育人合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更安全、更支持性的氛围。

五、 持续优化:深化学校引领效能的思考

学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与学生成长的核心场域,其在家校共育中的引领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系统性地建构理念共识、组织网络与资源平台,并精准实施课程化融入、班主任枢纽作用发挥、主题活动深化及危机协同干预等关键路径,学校能够有效激活家庭的教育潜能,整合社会支持力量,从而构建起强大的共育生态。这一模式已被证明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整体育人环境的最有效途径。面向未来,持续强化学校的专业引领与组织协调功能,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连玲玲. 家校社合作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 中小学班主任,2025(09).

[2]姚建国, 李倩倩. 家校共育背景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小学班主任教育为例[J]. 新课程, 2023(18).

[3]孙艳波. 家校结合——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基础教育论坛, 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