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零基预算模式下部门核心支出标准的量化制定方法研究

作者

叶玲

宁乡市财政局 410600

一、引言

零基预算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打破了传统增量预算对历史数据的过度依赖,以 “零”为起点,通过对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重新评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当前政府部门和企业精细化管理需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零基预算模式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部门核心支出作为保障部门履行核心职能、维持正常运转的关键资金投入,其标准的科学制定直接关系到零基预算的实施效果。

然而,当前部门核心支出标准的制定存在诸多问题,如量化程度低、主观性强、与部门实际职能匹配度不足等,导致预算资金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零基预算模式下部门核心支出标准的量化制定方法,对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零基预算模式与部门核心支出的关联性分析

(一)零基预算模式的核心特征

零基预算模式以 “必要性” 为核心判断标准,要求对每个预算项目都从其设立的目的、所需资金、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不考虑以往的预算安排。其核心特征包括:一是强调预算的起点为 “零”,摆脱历史数据的束缚;二是注重对预算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优先保障必要且高效的支出;三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安排。

(二)部门核心支出的界定与特点

部门核心支出是指部门为履行其基本职能、完成核心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支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稳定性和保障性等特点。例如,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支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核心环节支出等。这类支出是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保障程度直接影响部门职能的发挥和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二者的内在关联

零基预算模式为部门核心支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念和方法支撑。通过零基预算的评估机制,能够准确识别部门的核心支出项目,剔除不必要的非核心支出,确保核心支出得到优先保障。同时,部门核心支出的科学量化又能为零基预算的编制提供具体依据,提高零基预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实现资源向核心职能的集中配置。

三、部门核心支出标准制定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目前,部分部门在制定核心支出标准时,仍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预算模式的影响。虽然一些部门引入了零基预算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核心支出的界定不够清晰,量化指标体系不完善,多依赖经验判断和历史数据进行调整,导致核心支出标准与部门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例如,某些政府部门在制定办公经费标准时,未充分考虑部门的人员规模、业务量等因素,采用统一的标准,造成部分部门经费紧张而部分部门经费闲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核心支出标准的制定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和测算方法,主观因素占比较大,导致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与职能匹配度低,未能根据部门核心职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支出标准,使得部分核心支出项目的资金安排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动态调整机制缺失,支出标准一旦制定,长期未进行修订,无法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物价波动、政策调整等,影响预算的合理性。

成本效益考量不足:在制定标准时,对核心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够深入,难以判断资金投入的效率和效果,可能导致资源的低效使用。

四、零基预算模式下部门核心支出标准的量化制定方法构建

(一)界定核心支出范围

以部门核心职能为导向,采用职能分析法界定核心支出范围。首先,梳理部门的法定职能和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为实现这些职能和目标所必需的工作任务;然后,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识别出完成任务不可或缺的支出项目,将其纳入核心支出范围。例如,教育部门的核心职能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核心支出应包括教师薪酬、教学设备购置、教材费用等,而一些非必要的行政接待支出则应排除在外。

(二)建立量化指标体系

从成本、效率、效益三个维度构建核心支出标准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单位工作量成本、人均成本等指标,如政府部门的人均办公经费、企业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等,用于衡量核心支出的成本水平。效率维度:涵盖工作完成率、资金周转率等指标,反映核心支出的使用效率,如项目资金的到位及时率、设备的利用率等。效益维度:主要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指标,如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企业的核心业务利润率等,评估核心支出带来的实际效果。

(三)量化测算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每个核心支出项目,计算其投入成本与产生效益的比值,优先选择效益大于成本的项目,并根据效益大小确定资金分配比例。例如,在企业的研发支出标准制定中,通过分析不同研发项目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确定各项目的资金额度。

数据包络分析(DEA):选取同类型部门或历史数据作为参照,构建决策单元,通过比较投入与产出的效率,确定核心支出的合理标准。该方法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支出项目,如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支出。

回归分析法:收集部门的历史数据,如人员数量、业务量、核心支出金额等,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核心支出的相关性,预测不同情况下的核心支出标准。例如,根据企业的销售额与营销费用的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不同销售额对应的营销核心支出。

(四)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基于内外部因素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如每年或每两年)对核心支出标准进行评估和修订,考虑的因素包括:物价指数的变动,对办公耗材、人员薪酬等成本类支出进行相应调整;部门核心职能的调整,新增或取消相关核心支出项目;工作效率的提升,根据效率指标的改善情况降低单位成本标准等。例如,当物价上涨时,适当提高办公经费的标准;当部门引入信息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后,相应降低部分人工成本的支出标准。

五、保障量化制定方法落地的关键支撑

(一)数据治理体系完善

针对量化测算对数据的高度依赖,需建立 “业务 - 财务” 数据联动机制。一方面,明确人员数量、业务量、成本消耗等基础数据的采集口径, 统一数据定义标准,另一方面,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业务端与财务端的数据壁垒,让财务数据能精准反映业务实质,也让业务数据能及时反哺财务测算。

(二)专业能力建设

聚焦零基预算理念与量化工具的实操应用,开展分层培训:对管理层强化成本效益意识,使其理解核心支出优先保障的逻辑;对执行层重点培训量化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指标选取、回归模型的基础操作),并配套案例讲解(如如何根据人员规模测算办公经费),避免因方法掌握不足导致标准制定流于形式。

(三)监督反馈闭环

建立 “制定 - 执行 - 评估” 的全流程监督机制。预算编制阶段,由独立审核小组对核心支出范围界定、量化指标合理性进行复核;执行过程中,跟踪资金使用与核心职能履行的匹配度(如执法部门的经费投入是否与案件办结率正相关);

六、结论与展望

零基预算模式下部门核心支出标准的量化制定,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通过界定核心支出范围、建立量化指标体系、运用科学测算方法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能够使核心支出标准更加客观、科学、合理,充分发挥零基预算的优势。然而,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数据收集的难度较大、部分效益指标难以量化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量化指标体系,探索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测算的准确性和效率,为部门核心支出标准的制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平,苟燕楠,庞清月,等.零基预算新假设的建构——理论脉络与中国实践的协同探讨[J].财政研究,2025,(03):18-29.DOI:10.19477/j.cnki.11-1077/f.2025.03.002.

[2]杨志安,尤悦.财政紧平衡状态下的零基预算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参考,2025,(01):38-49.DOI: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25.01.009.

[3]敖阳利.零基预算改革再深化再推进[N].中国财经报,2024-09-24(001).DOI:10.28053/n.cnki.nccjb.2024.0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