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后运行经济性与污染物排放特性协同优化

作者

李俊杰

辽宁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锦州热电分公司辽宁省锦州市121000

引言

我国电力结构长期以来以煤炭燃烧为主,火电厂锅炉作为核心设备,其运行性能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水平。虽然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电力生产仍然是以锅炉设备燃烧煤炭为主要电力供应形式,从而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加重。为缓解环境压力、提升空气质量,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火电行业开展锅炉低氮燃烧改造。这种改造不仅关系到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同时也会对锅炉运行的稳定性、能耗与维护成本产生影响。本文围绕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后的运行经济性变化与污染物排放特性调整,探讨协同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实践指导。

一、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的技术逻辑与环保驱动

锅炉低氮燃烧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减少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 Δ⋅NOx )的生成。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级燃烧、低氧燃烧、烟气再循环、燃烧器优化设计等。通过延长燃烧时间、降低燃烧温度以及控制局部氧浓度,来降低 NOx 的形成速率。在传统锅炉中,NOx 主要来源于空气中的氮在高温下氧化形成,若燃烧组织不合理,不仅NOx 生成量高,还容易引发结焦和热效率下降等问题。

火电厂普遍面临着既要满足环保限排要求,又不能牺牲运行效益的双重挑战。低氮燃烧改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广开来。当前,部分大型机组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现 NOx 浓度控制在 30mg/m3 以下。而对于中小机组或老旧设备而言,其改造路径更为复杂,往往需要结合锅炉具体结构、负荷运行模式与煤种特性进行系统设计。国电力生产依然以煤炭燃烧形式为主,其中锅炉设备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锅炉的改造对国家整体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成效具有标志性意义。

二、低氮燃烧改造后的运行经济性分析

从经济性角度看,低氮燃烧技术的实施会对锅炉运行成本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分级燃烧和风道结构调整可能导致燃烧不完全,降低锅炉热效率;另一方面,锅炉运行调节的复杂性提升,要求更高的控制精度与运维能力。部分火电厂在改造初期出现煤耗升高、飞灰增多等情况,短期内经济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控制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操作人员经验的积累,运行指标可逐步趋于稳定。

实践中,通过引入高精度自动配风系统和炉膛燃烧状态实时监测装置,可有效改善燃烧均匀性,降低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煤耗波动。例如某600MW 机组在完成低氮改造后,通过智能燃烧调整,实现NOx 排放量减少 60% ,同时煤耗仅微幅上升 0.5% ,并在运行半年后因调控优化而恢复改造前水平。更重要的是,低氮燃烧所带来的环保合规性,可帮助企业避免超排处罚、获取绿色积分与环保电价奖励,从宏观经济角度实现成本回收甚至收益提升。

此外,低氮燃烧改造还可能带来辅助效益。例如炉膛热负荷分布改善后,有助于减少过热器结焦频率,延长检修周期,降低人工与备件投入。只要在技术选择与改造施工中科学严谨,整体运行经济性是可以保障并优化的。

三、污染物排放特性变化及其协同控制策略

低氮燃烧改造的首要目标是氮氧化物控制,但其实施也会影响颗粒物(PM)、一氧化碳(CO)和硫氧化物(SOx)的排放特性。在实际工况中,由于燃烧区域氧气不足或火焰不稳定,可能导致碳的燃烧不完全,产生较高的 CO 和PM 排放,进而增加对下游除尘、脱硫系统的压力。因此,必须构建

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机制,实现整体环保达标。

一项研究指出,采用先进低氮燃烧器并结合 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工艺,可在保障 NOx 减排效果的同时,实现 CO 控制在 100mg/m3 以下、PM 浓度稳定在 10mg/m3 以内。这一协同效果依赖于精准的温控调节、分风系统的及时响应以及氨喷射量的合理分布。此外,近年来部分火电厂尝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污染物排放趋势进行预测,提前进行调节,显著提高了污染物控制的整体响应速度和精度。

国家一直很重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出台了各类法律法规和防治政策。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超低排放改造率的目标,并对火电行业的技术升级给予财政与政策支持。这为污染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促使企业加快治理步伐,实现从单点改造向系统协同转变。

四、协同优化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实现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后的协同优化,需要在设计、运行、管理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技术方面,应持续优化燃烧器结构,推广多级燃烧、梯级供风、烟气内部循环等复合型低氮技术,并配合DCS系统实时调节,实现燃烧全过程控制。同时,应加强对不同煤种适应性的研究,制定精细化燃烧策略,防止因煤质波动引起效率下降或排放异常。

管理层面,火电厂应建立基于运行数据的绩效评估体系,量化低氮改造后的综合效益。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锅炉运行参数、排放数据和能耗数据,实时掌握改造后的运行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此外,培训运维人员掌握低氮燃烧的操作要点,也是保证协同优化落地的重要前提。在政策支持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机制与排放权激励制度,引导企业从被动改造向主动优化转变。

从长远看,低氮燃烧只是火电绿色转型的一部分。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锅炉系统还应探索与碳捕集、储能、氢燃料混烧等技术的融合路径,逐步构建高效、清洁、多元的能源供热系统。虽然我国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但在过渡阶段,火电厂依旧承担着基础电力保障的功能,其清洁运行水平决定着绿色发展的步伐。

结论

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是我国火电厂实现污染控制与节能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其在实施初期可能面临运行调整难、经济性波动等问题,但通过合理技术选择与智能化调控手段,完全可以实现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与锅炉效率稳定之间的协同优化。在我国仍以煤炭为主的电力结构下,低氮燃烧改造不仅是环保责任的体现,更是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手段。未来,应加强对该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政策引导,持续推动火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强,何陆灿,方亚雄.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与运行优化调整探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3,(04):130-132.

[2]许瑞杰.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与运行优化调整分析[J].化工管理,2020,(24):147-148.

[3]孙佳东.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及运行优化[J].中外企业家,2019,(32):122.

[4]王秋粉,王毅岩.火电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及运行优化调整[J].山东工业技术,2019,(06):204.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