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想政治视域下六安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与策略研究

作者

张定坤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核心概念与特征

网络舆情指互联网环境下,公众针对特定社会事件或议题形成的态度、情绪与意见集合,具备即时传播、双向互动、身份隐蔽等典型特征。高校网络舆情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参与者,围绕校园治理、师生互动、学术规范等与学生日常关联紧密的议题展开,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主体特殊性层面:学生群体思维活跃但社会阅历有限,价值体系仍处于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圈层化""泛娱乐化"思潮影响,对热点事件的研判容易产生非理性倾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欠缺,从众心态显著,容易在舆情事件中引发"群体极化"现象。

内容敏感性特征:舆情议题多涉及教育公平、学术伦理、校园安全等敏感范畴。例如,学术造假、食堂卫生、宿舍管理等事件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若处置不及时,可能快速演变为群体性舆情事件。

传播复杂性表现:通过微博、抖音、校园论坛等多平台扩散,并借助表情包、网络热词等符号加速传播。高校舆情传播呈现"多渠道并联式"特点,校园墙、微信社群等非官方渠道常成为舆情滋生的"温床"。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引导的关联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扮演关键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角色。楚承启的研究指出,"大思政格局"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校园治理各环节,借助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理论维度上,马克思主义舆论观认为,舆论本质是社会关系的镜像,须通过思想引领凝聚社会共识;实践层面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舆情事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达成"舆情处置"与"价值培育"的双重目标。以"学术不端"舆情处置为例,可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诚信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学术观念。

二、六安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一)六安市高校基本概况

六安市目前设有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四所高等院校,涵盖本科与高职教育层次,在校生规模达5 万余人。学生专业分布覆盖理工、医学、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网络使用频率较高,日均网络使用时长多在3 小时以上,主要活跃于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及校园社群。

(二)现有管理措施

监测与响应机制:部分院校设立了由宣传部、学工部联合组建的舆情监测小组,通过设置关键词进行实时筛查,重点关注校园相关话题。但当前监测范围主要集中在官方平台,对学生匿名论坛、私密社群的覆盖存在薄弱环节,形成"监测盲区"。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部分院校尝试通过"网络思政课""校园热点研讨"等载体引导学生理性参与舆情讨论。然而多数院校的思政教学与舆情案例关联度不足,尚未有效发挥"以情育人"的实践效能。

应急处置实践:针对食堂卫生、宿舍管理等突发舆情事件,高校多采用"通报发布+线下沟通"的应对模式。但实际处置中存在响应速度较慢、沟通方式欠妥等问题,例如某高校在"宿舍限电"舆情处理中,仅通过行政通知强制实施政策,未对限电原因作出说明,反而加剧了师生矛盾。

三、六安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薄弱,预防机制不足

部分院校管理者将舆情事件定义为"负面问题",更倾向"管控删除"而非"疏导引领",对学生诉求关注度不足。这种"重处置、轻预防"的理念导致舆情爆发前缺乏有效干预,错失"防患未然"的关键时机。例如,六安某院校在"实习安排争议"舆情中,因未提前收集学生意见,导致舆情扩散至本地媒体平台。此外,尚未建立常态化的舆情风险排查机制,对学术不端、校园安全隐患等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较弱。

(二)思政教育与舆情引导脱节

思政课程未系统纳入舆情素养培育内容,学生对"网络法治""信息伦理"等知识掌握有限,难以理性参与网络讨论。高校需将舆情教育内容纳入思政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同时,思政教师缺乏舆情应对专项培训,在舆情事件中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如"校园安全"舆情中,部分教师仅简单强调"不信谣不传谣",未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安全责任问题。

(三)应对机制不健全,协同能力欠缺

预警机制滞后:缺乏大数据舆情分析工具,难以实时追踪舆情传播路径与情感倾向。部分地方院校仍依赖人工监测,对舆情"萌芽期"的识别能力不足。

高校内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权责划分模糊,与政府网信部门、属地派出所的联动机制缺失。例如,某院校在"学生冲突"舆情中,因未及时对接公安部门发布权威信息,导致谣言扩散。

专业队伍匮乏:舆情管理岗位多由行政人员兼任,缺乏兼具思政教育能力与舆情处置经验的专职

人才,"兼职化"现象导致应对缺乏专业性与连续性。

四、思想政治视域下六安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与策

(一)构建“4R”理论框架下的舆情引导机制

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缩减、预备、反应、恢复),结合思政教育实践需求,构建全流程引导机制:

缩减环节(预防):将舆情教育内容纳入思政教学体系,在《网络素养》选修课中增设"舆情案例研讨"模块,结合六安市高校曾发生的"宿舍管理争议""实习纠纷"等案例,引导学生理性表达诉求。同时,建立"学生诉求直通车"平台,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从源头减少舆情诱因。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响应流程与发布话术,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培育学生"意见领袖",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选拔政治素质高、网络影响力强的学生骨干,使其在舆情事件中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反应环节(处置):建立"快速响应+情感共情"机制,舆情爆发后 2 小时内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发布初步说明,采用学生易懂的话语体系(如"同学们关心的XX 问题,我们正在核实"),避免官样文章。辅导员等思政教师同步深入班级,通过"主题班会"解读事件背景,疏导学生情绪。

恢复环节(总结):建立舆情复盘制度,每起舆情事件后梳理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将结论纳入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培训内容,形成"处置--反思--教育"的闭环。例如,在"食堂卫生"舆情后,可围绕"责任意识"开展专题思政课。

(二)多主体协同的具体策略

1.高校层面:强化思政引领与阵地建设

课程融合:在思政课程中增加"网络舆情与价值观"专题,结合"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与责任意识。例如,分析"学术不端"舆情时,可对接《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诚信章节,开展"学术道德辩论赛"。

队伍建设:组建由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舆情工作队伍,定期开展"思政+舆情"培训,邀请属地网信部门专家授课。

阵地管理:规范校园新媒体运营,打造"校园正能量"宣传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对冲负面舆情。例如,通过抖音账号发布"校园安全巡查 vlog",增强学生信任感。

2.政府层面:强化统筹协调与资源支持

搭建联动平台:六安市相关部门牵头建立"高校--网信--公安"联动机制,每月召开舆情研判会,共享监测数据,对跨校舆情协同处置。

提供技术支撑:引入大数据舆情分析系统,为高校免费开放关键词监测、情感分析等功能,帮助识别舆情"萌芽期"。

法治宣传:联合司法部门开展"网络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案例情景剧""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法律意识。

3.社会层面:营造健康网络生态

媒体责任:本地媒体报道高校舆情时,坚持"客观中立+深度调查"原则,避免片面渲染负面情绪。例如,报道"宿舍管理争议"时,应同时采访校方与学生,呈现多元视角。

企业参与:联合互联网企业开展"网络素养提升计划",通过短视频、H5 等形式普及舆情辨别技巧,如"如何识别谣言""理性评论三步骤"。

社会组织介入:鼓励六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为高校提供舆情事件后的心理疏导服务,通过"团体辅导"缓解学生焦虑情绪。

五、结论

六安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整合"4R"危机管理理论,构建"高校主导、政府协同、社会参与"的三维架构。高校需强化思政教育与舆情管理的深度融合,政府应提供资源与制度保障,社会各界需共同营造健康网络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六安市高校学生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为校园稳定与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龚嫄.“4R” 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4.

[2] 楚承启.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4.

[3] 刘碗.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应对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4.

[4] 程磊。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D].山西师范大学, 2024.

2024 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思想政治视域下六安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LSK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