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类高校声乐课程探索研究

作者

王轶侬

唐山师范学院

引言:

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指引。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特有的情感陶冶与文化传承功能,为教育家精神的具象化呈现提供了独特平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将教育家精神有效融入师范类高校声乐课程,培养兼具艺术修养与教育情怀的音乐教师,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这一探索不仅关乎声乐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关系到未来美育工作者的精神底色与育人能力,对构建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教育智慧,其核心在于教育者特有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孔子“ 有教无类” 的平等思想奠定了教育公平的伦理基础,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的实践理念彰显了教育的生活属性。这种精神特质表现为对育人本质的深刻把握,将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有机统一。在当代语境下,教育家精神已发展为包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完整体系。其本质特征是教育者超越技术层面的人文关怀,体现为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学生的真诚关爱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这种精神既包含“ 经师” 的专业追求,更强调“ 人师” 的育人使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范式。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愈发凸显。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带来的教育变革,教育家精神为教师角色转型提供了价值锚点,引导教育者在技术应用中保持人文温度。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更需要教育家精神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推动本土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精神既是对功利主义教育观的矫正,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师范教育领域,教育家精神通过“ 培养未来教育者的教育者” 这一特殊路径,形成教育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环,其价值已超越个体层面,成为影响国家教育生态的关键因素。

2 声乐课程融入教育家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2.1 声乐教育的本质属性与教育家精神的天然契

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情感性与审美性为教育家精神的渗透提供了独特载体。歌唱艺术通过旋律与歌词的融合,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世界,这种特性使声乐课程不仅是技巧训练,更是审美教育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以美育人"理念,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得到生动体现。例如,演唱《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时,学生不仅能提升演唱技巧,更能深刻体会作品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教育家精神所追求的教育境界,使声乐课程成为传递价值观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2 师范生培养的现实需求呼唤教育家精神的融入

当前师范类声乐教育存在重技术轻育人的倾向,学生往往专注于发声技巧和演唱方法,而对教师角色的全面认知较为模糊。教育家精神的融入能够弥补这一缺失,引导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思考教育的本质。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将师德教育、教育情怀等内容有机嵌入声乐教学,可以帮助师范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种融合不仅培养其演唱能力,更塑造其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所必需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在掌握艺术技能的同时,形成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2.3 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推动高素质艺术教师的培养

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美育工作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教育家精神所包含的“ 立德树人” “ 因材施教” 等核心理念,为新时代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声乐课程,能够培养出既精通艺术又深谙教育规律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能通过艺术教育实现育人目标,使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文化自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类高校声乐课程面临的挑战

3.1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与教育家精神融合的适配性不足

当前师范类高校声乐课程体系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技术本位导向的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范式过度聚焦于发声技巧、音准节奏等专业技能训练,将声乐教育简化为纯粹的技术操练过程。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完全围绕技术指标展开,音色控制、音域拓展等技术参数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导致声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被严重边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专业主义的窠臼,将声乐技能培养与育人目标割裂开来,难以在发声训练、作品处理等环节有机融入教育家精神的价值理念。教材体系建设同样存在明显缺陷,现有声乐教材在曲目编排和作品解析方面缺乏对教育家精神的系统性关照,经典作品的选择标准偏重技术难度而忽视教育价值,作品解读停留在音乐本体分析层面,未能建立起与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在关联。

3.2 教师队伍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存在局限

多数声乐专业教师成长于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其知识结构更侧重于艺术表现而非教育理论。他们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将其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专业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陷入两难困境 既要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又要兼顾教育家精神的有机融入,这种双重压力导致教学实施顾此失彼。部分教师甚至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应归属于教育学课程,与声乐专业教学关联不大。这种专业壁垒使得声乐教师在跨学科融合方面面临巨大挑战,难以在专业教学中有效传递教育家的职业精神与教育智慧。

3.3 教育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教育家精神的培养成效

现行声乐课程评价主要聚焦于音准、节奏、音色等技术指标,缺乏对教育情怀、师德素养等软性指标的观测维度。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效果具有长期性和潜隐性,其成效很难通过阶段性考核或标准化测试予以验证。这种特性导致教学改革陷入评价困境: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培养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又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检验融合效果。更复杂的是,不同院校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标准难以统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共识基础。评价导向的模糊性使得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参照,直接影响教育家精神融入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4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类高校声乐课程的实施路径

4.1 理论体系构建与课程框架重塑

教育家精神融入声乐课程的首要路径在于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课程体系。需要从教育哲学层面深入解析教育家精神与声乐艺术的本质联系,构建“ 价值-艺术-教育” 三维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应当包含三个核心维度: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维度、声乐艺术的专业维度以及师范教育的实践维度。在课程设计上,应当打破传统声乐课程以技术训练为主线的单一结构,建立“ 双螺旋” 课程体系,将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要素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具体实施中,可开发《声乐教育哲学》《中国音乐教育史》等理论课程,同时在《声乐教学法》《声乐作品分析与演唱》等专业课程中设置教育家精神专题模块。课程内容要注重挖掘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典范案例,如冼星海的艺术教育思想、贺绿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使理论教学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实指导性。

4.2 教学模式创新与技术赋能融合

教育家精神的融入需要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固有模式,构建“ 智能化+情感化” 的新型教学范式。在技术应用层面,可开发 VR 虚拟教学场景,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不同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挑战;运用 AI 声乐分析系统时,要注重保留教师个性化指导的人文温度。在教学组织上,推行“ 大课示范+小课研讨+微课反思” 的混合式教学结构,大课侧重教育家精神的理念传导,小课聚焦具体教学问题的解决,微课则强化教学反思与师德养成。特别要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教育剧场” 项目,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理解教育家的职业情怀。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 双导师制” ,既要有声乐专业导师指导技艺提升,也要有教育学导师培育教育情怀,形成技艺与师德并重的培养格局。

4.3 本土文化传承与红色经典融入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在声乐课程中系统融入本土音乐文化与红色经典作品。要建立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库,重点整理冀东民歌、河北梆子等地方音乐的教育价值,通过田野采风、口述史研究等方式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在曲目选择上构建“ 三三制 ” 体系:三分之一中国传统经典、三分之一地方特色作品、三分之一国际优秀作品,确保文化传承的广度与深度。对《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要教授演唱技巧,更要解析其创作背景、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开发配套的思政教学案例。可以组织“ 音乐里的中国精神” 系列工作坊,邀请老一辈艺术家讲述作品背后的教育故事,使文化传承既有艺术高度又有情感温度。

4.4 评价体系改革与成长档案建设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家精神融入的重要保障。需要突破传统以技能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构建“ 四维一体” 的综合评价体系,包含专业能力、教育情怀、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四个维度。在评价方式上,采用量化评分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有技术指标的客观测量,也要有师德表现的过程性观察。可以开发“ 教育家精神成长档案袋” ,记录学生参与公益音乐教育、文化传承项目等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作品集、教学视频、反思日志等形式展现成长轨迹。在评价主体上实行多元参与,引入中小学音乐教师、社区艺术工作者等校外评价者,从不同视角评估学生的教育情怀与专业素养。要特别重视毕业展示环节的改革,要求学生在毕业音乐会中必须包含中国作品演绎和教育实践汇报两部分内容,全面检验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成效。

4.5 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研机制创新

教师队伍是教育家精神融入的关键实施者,必须打造一支“ 德艺双馨” 的师资队伍。建立“ 双师型” 教师发展机制,通过教育学专题培训、中小学挂职实践等方式提升声乐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同时组织教育家精神专题教研活动,开发融入教育家精神的示范课程与教学案例。可以实施“ 名师传承计划” ,聘请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担任青年教师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传递教育情怀。在教研组织上,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整合声乐专业教师、教育学专家、思政课教师的力量,共同研发融入教育家精神的特色课程。要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将教育家精神实践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立“ 教育家精神实践奖” 等专项奖励。定期举办教育家精神与声乐教育教学研讨会,促进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文化。

4.6 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智能教学平台开发

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智能教学平台开发是推动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声乐课程的重要支撑。构建"教育家精神+声乐艺术"数字资源中心需要系统整合三类核心资源:教育家传记影音资料库收录历代教育家的生平事迹与教育思想;红色经典声乐作品解析库提供作品创作背景、精神内涵与教学指导;优秀教学案例视频库展示教育家精神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资源建设要注重交互体验,运用 VR 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如模拟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虚拟时空中亲身体验教育家的办学实践。智能教学平台开发应聚焦三大功能模块:AI 声乐训练系统通过情感识别算法评估学生演唱时的情感表达质量;教学行为分析系统自动捕捉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育家精神元素;师德成长追踪系统完整记录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发展历程。平台设计必须坚持"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原则,在引入智能技术的同时保留人文教育的温度,确保数字化工具始终服务于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目标。通过构建这样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既能提升声乐教学的现代性,又能保证教育家精神传承的实效性,实现技术理性与教育价值的和谐统一。

4.7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社会实践网络拓展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打破校园围墙,构建“ 高校-中小学-社会” 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在校内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整合声乐专业教师、教育学专家和思政课教师的力量,定期开展教育家精神融入声乐教学的专题研讨。与优质中小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实施“ 双导师制” 培养模式,安排师范生参与中小学音乐社团指导、艺术节策划等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拓展社会服务网络,组织师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乡村艺术支教等公益活动,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特别要建立“ 教育家精神实践学分”制度,将参与文化传承项目、艺术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学分认定体系。通过构建这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使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既立足专业又超越专业,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结束语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类高校声乐课程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实践。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入探讨了声乐课程融入教育家精神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及具体实施路径,构建了“ 理论-实践-评价” 三位一体的融合体系。研究表明,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更能培养其教育情怀与育人能力,为新时代美育工作输送德艺双馨的音乐教育人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教育家精神量化评价工具的研发、跨区域实践经验的比较研究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角色的新变化,持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为推动中国特色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松, 申世龙.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 教师教育学报,2025,12(04):97-104

[4] 付娟, 郭龑湖.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 兵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