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阻力训练乳腺癌术后淋巴引流病人的效果探讨
董菁 陈娟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兴化医院225700
1 通讯作者
键词:渐进式阻力训练;乳腺癌;淋巴引流;L-Dex 指数;肩关节活动度;DASH 评分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淋巴水肿,不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反复感染, jμε 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淋巴引流障碍是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手术过程中腋窝淋巴结清扫、放疗损伤淋巴管网络,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组织间隙积聚,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纤维化反应,患者因此产生淋巴水肿症状。徒手淋巴引流通过轻柔按摩手法促进淋巴液向功能正常的淋巴管回流,从而缓解患者症状,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但单纯采取徒手淋巴引流治疗的效果有限,还需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措施,保障淋巴液回流效果,降低对患者不良影响。渐进式阻力训练通过逐步增加负荷刺激肌肉泵作用,促进淋巴回流,从而保障患者预后效果。因此,为提升疗效,本文将我院在 2023 年3 月-2024 年7 月接收60 例需接受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渐进式阻力训练乳腺癌术后淋巴引流病人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23 年3 月-2024 年7 月接收60 例需接受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Excel 函数法分组,对照组平均年龄(52.93±3.18)岁,平均病程(16.53±1.92)月,平均手术时长(141.53±45.71)min;实验组平均年龄(52.99±3.25)岁,平均病程(16.59±1.92)月,平均手术时长(141.82±48.67)min,两组患者基础信息相近,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a、患者病症均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b、符合手术指征患者;c、术前双上肢均无水肿症状且功能状态良好患者;d、个人信息符合研究要求患者。
排除标准:a、合并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b、已发生病灶远处转移患者;c、精神异常患者;d、无法配合各项指标检测患者;e、中途退出本次研究患者。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接受患侧上肢功能锻炼,譬如术后24h,进行手指、腕部等活动;术后1-3d,进行上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患侧上肢被动屈肘、伸臂等活动;术后4-7d,进行患侧上肢洗脸、刷牙、进食等训练;术后1-2 周,进行肩关节活动。
对照组:术后给予徒手淋巴引流,医生借助Foldi 技术对患者实施徒手淋巴引流,引导患者做好颈部淋巴结区域准备,激活健侧淋巴通路,对患者进行患侧由近及远节律性按摩,促进淋巴与血液回流,60min/次,1 次/d。
实验组:在徒手淋巴引流基础上增加渐进式阻力训练,徒手淋巴引流措施均同于对照组,渐进式阻力训练:术后1-2 周,引导患者运用0.5kg 哑铃进行肩关节前屈、外展等基础训练;术后3-4 周,将负荷增加至 1kg 并增加弹力带训练;术后5-6 周,将负荷增加至 1.5kg 并引导患者增加复合训练;术后 7-8 周,将负荷增加至 2kg 。同时还引导患者进行仰卧推举、直立划船训练。训练前,引导患者进行热身训练,训练后,引导患者进行肌肉牵拉、推拿及温水浴等。
观察指标
1.3.1 DASH 评分、BI 评分、臂围、L-Dex 指数、NRS 评分:DASH 评分、BI 评分、NRS 评分分别用于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疼痛度,DASH 评分、NRS 评分越低,BI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上肢功能越好、疼痛度越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干预效果越显著。L-Dex 指数用于评价上肢水肿状况,分数越低,表明水肿越轻微。定时测量患者臂围。
1.3.2 肩关节活动度:包含前屈、外展、内收、后伸等。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运用 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t 用于计量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c2 检验, ρ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 DASH 评分、BI 评分、臂围、L-Dex 指数、NRS 评分
干预后,实验组患侧臂围及淋巴水肿(L-Dex)指数、NRS 评分、DASH 评分、BI 评分更优,P<0.05。(如表1 示)。
表 1 对比 DASH 评分、BI 评分、臂围、L-Dex 指数、NRS 评分( x s )

2.2 对比肩关节活动度
干预后,实验组肩关节活动度更高,P<0.05。(如表 2 示)。
表2 对比肩关节活动度( x s )

3 讨论
在进行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过程中,徒手淋巴引流通过特定手法序列、节律性压力,可直接促进淋巴管收缩;可激活淋巴管壁平滑肌细胞,增强淋巴管自主收缩能力,进而促使淋巴水肿症状明显改善,L-Dex 指数也随之显著下降。徒手淋巴引流可暂时增加组织间隙压力并形成压力梯度,先疏通中央淋巴结区域,再处理外周部位技术路线,建立有效液体回流通道,高效促进淋巴液回流,提升治疗效果,显著促进患者症状改善。但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液积聚发生率较高,且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而徒手淋巴引流的改善效果具有暂时性特征,若未及时在此基础上增加高效干预措施,患者淋巴引流效果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影响患者预后。对此,还需在此基础上增加高效干预措施。在进行渐进式阻力训练时,节律性收缩可产生间歇性压力,进而直接促进淋巴液向心流动,促使患者症状改善效率明显提升。渐进式阻力训练还可增加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微循环,避免患者产生相关不良症状,减少对患者不良影响[1]。渐进式阻力训练遵循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可避免突然增加负荷造成淋巴系统超载,从而避免患者产生不良症状,减少对患者不良影响。将徒手淋巴引流与渐进式阻力训练结合后,徒手淋巴引流可为阻力训练创造条件,早期手法治疗可减轻组织纤维化、增加组织顺应性,使后续训练可更高效产生肌肉泵作用,促进功能改善。阻力训练可巩固并延长手法治疗效果,肌肉力量增强,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可更高效维持淋巴回流,促进其身体恢复[2]。通过将2 种干预措施结合,可促使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患者相关症状可因此显著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经渐进式阻力训练的实验组患者关节活动度、BI 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经徒手淋巴引流的对照组患者,DASH 评分、NRS 评分、L-Dex 指数、患侧臂围均明显低于单纯经徒手淋巴引流的对照组患者,各对比数据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合渐进式阻力训练特点分析可知渐进式训练方案采取多平面运动组合的训练模式,可促使患侧上肢功能性不断增强、环境适应性不断增强,进而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升;以渐进方式不断增加运动负荷,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传统康复中常见“平台期”现象,促进患者身体有序改善,各项指标也随之不断改善;具体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神经肌肉控制重视度不断提升,并引导患者进行相关训练,从而可有效避免其产生神经肌肉不良症状,保障训练效果[3]。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通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渐进式阻力训练,有助于显著改善淋巴引流效果、全面提升上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可缓解不良症状发生率;另外,由于此种训练模式具有渐进性特点,可促使患者耐受性、训练安全性均显著提升[4]。对此,可考虑将渐进式阻力训练纳入乳腺癌术后康复指南,并以此对康复师进行专项培训,创建个性化渐进式阻力训练方案并运用特定评估量表实时监控主观用力程度、精细化调控负荷力度,制定完善预处理方案,实施定期进行臂围、L-Dex 指数、组织硬度测量与评估等,加强对患者症状、状态观察力度,以此评估训练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促使训练效果性、安全性及效率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全程管理模式并鼓励患者始终坚持抗阻训练,为患者分别制定适应期、基础期、强化期、维持期等不同阶段训练方案,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还需接受放化疗治疗等,根据患者术后具体治疗措施调整训练方案,充分保障训练方案个性化、适应性;医护人员还可采取多模态结合的训练策略,譬如将渐进式阻力训练与间歇气压治疗结合等,促进其身体恢复效率、预后状态等不断改善。除此之外,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淋巴引流干预过程中,还可将动态MRI 淋巴造影技术运用其中,准确了解淋巴液流动状况并以此完善干预措施,促使训练效果进一步提升;由于长久性、持续性渐进式阻力训练可促使患者预后状态不断改善,减少淋巴积聚对患者不良影响,针对此,还可引导患者及时穿戴智能化设备,医护人员通过APP 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指导等,提高患者康复训练效果[5]。
渐进式阻力训练虽对改善患者术后淋巴引流具有明显作用,但可能会促使患者医护成本提高,导致患者压力增大,对此,医护人员还需及时对患者进行具体健康知识讲述与利弊分析,详细告知对并发症发生率、康复周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促使患者可客观认识到渐进式阻力训练的作用性与价值性,从而积极配合训练。另外,还需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述、沟通技巧培训,并引导其共同加强对患者支持力度,促进其训练积极性不断提高,充分保障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渐进式阻力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淋巴引流患者的引流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关节活动度、疼痛度、生活自理能力、上肢功能及水肿症状等均不断改善,减少对患者不良影响,充分保障其预后效果。因此,可推广渐进式阻力训练。
参考文献
[1] 李丽霞,霍菲,王静. 渐进式阻力训练联合压力袖套对乳腺癌术后淋巴引流病人的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2024,22(14):2686-2689.
[2] 陈燕,詹汉柽. 渐进式阻力训练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效果[J]. 中国基层医药,2024,31(6):835-840.
[3] 张珊珊. 空气波压力联合渐进式阻力训练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5(1):105-107.
[4] 何楠. 渐进式阻力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9):187-190.
[5] 陈小玲,童丽灵,孙乐妹,等. 渐进式阻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1,13(12):96-100.
第一作者:姓名:董菁,1990.09.女,汉,江苏兴化市,本科,主管护师,甲乳外科,淋巴水肿通讯作者:姓名:陈娟,1990.05,女,汉,江苏兴化市,本科,主管护师,甲乳外科,淋巴水肿。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兴化医院,康达课题基金项目编号:KD2022KYJJZD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