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关键技术
索永鑫 马钰淇 欧阳群剑
南昌航空大学
引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气自动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高效转换和智能管控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深度支撑。面对间歇性电源的并网挑战,以及分布式能源的协同管理需求,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先进控制策略、智能监测系统和自适应调节机制,为新能源电站的安全、经济和可靠运行提供了关键保障。
1 新能源发电的主要类型
新能源发电是指利用可再生资源或清洁能源进行电力生产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类型。太阳能发电通过光伏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电池作为核心组件,其转换效率和技术创新持续推动行业发展。风能发电依靠风力机捕获大气动能,通过齿轮箱和发电机转化为电能,陆上和海上风电构成两大开发方向。水能发电利用水位差驱动水轮机,涵盖大型水电站和小型径流式电站等多种形式。生物质能发电通过直接燃烧或气化有机物质产生热能驱动发电机,原料包括农林废弃物和城市固体废物等。地热能发电则是提取地壳内部热量,通过蒸汽或热水驱动涡轮发电机组。海洋能发电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新兴形式,虽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潜力巨大。燃料电池作为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在分布式能源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2 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关键技术
2.1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协同控制技术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系统存在多源异构特性,协同控制技术需要解决功率平衡和电压稳定等核心问题。系统架构采用分层控制策略,本地控制器负责单一发电单元的基本调节,区域协调控制器实现多个单元之间的功率分配。控制算法融合传统 PID 控制和先进智能算法,针对光伏和风电的间歇性特点设计自适应调节参数。并网运行模式下需满足严格的电能质量标准,通过快速无功补偿维持公共连接点电压稳定。孤岛运行模式下重新构建系统频率基准,各发电单元按预设比例分担负荷变化。保护配合方面设置多级保护阈值,区分瞬时波动和真实故障确保选择性跳闸。系统状态估计技术实时更新网络拓扑和运行参数,为控制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2.2 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功率变换技术
功率变换装置是连接新能源发电单元与电网的关键接口,技术要求随能源类型而异。光伏发电需要DC/AC 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电网兼容的交流电,采用多电平拓扑结构降低谐波失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实时优化工作点提升发电效率。风力发电系统根据机型配置不同变换方案,双馈机组使用部分功率变换器调节转子电流,直驱机组则需要全功率变流器实现全范围调速。储能系统充放电控制采用双向 DC/DC 和 DC/AC 多级变换结构,精确管理功率流向和时间响应。固态变压器技术逐步应用,实现电压等级变换和电气隔离的智能化控制。所有功率变换装置均需配备完善的保护功能,包括过流、过压和过热等多重防护机制。
2.3 新能源发电中电气自动化的通信与监测技术
现代新能源电站依赖高速通信网络实现全面监测和精确控制,系统架构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现场层部署智能传感器和采集终端,通过工业总线连接各类电气设备。站控层设置冗余通信网关,支持Modbus、IEC61850等多种协议转换。广域通信利用光纤专网或电力载波技术,确保远程监控数据的实时传输。监测系统采集发电量、设备状态和环境参数等多元信息,数据预处理环节包含有效性校验和特征提取。高级应用软件实现性能分析、故障预警和能效评估等功能,可视化界面展示关键指标趋势和报警信息。时间同步系统采用北斗/GPS 双模授时,保证分布式测量数据的时标一致性。网络安全防护设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关键数据传输进行加密处理。
3 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关键技术管理
3.1 技术引进评估流程
新能源发电技术引进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评估机制,初期筛选阶段根据电站定位和资源条件明确技术需求,形成包括性能参数、环境适应性和成本预算在内的评估指标体系。技术调研环节收集国内外同类技术应用案例,重点考察实际运行数据和问题反馈。可行性分析阶段组织多专业评审团队,从电气性能、机械结构、控制策略和维护要求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小规模试验环节设置严格的测试大纲,在模拟实际运行条件下验证关键技术指标。风险评估采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识别潜在技术缺陷并制定应对预案。商业谈判阶段明确技术转让内容和技术支持条款,包括培训计划、备件供应和软件升级服务等细节。试运行期间建立详细的数据记录制度,对比分析实际性能与设计指标的差异。
3.2 日常运行管理制度
新能源电站日常运行管理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作业程序,运行值班实行分级负责制,主控室全天候监控系统状态并及时响应异常信号。交接班过程执行"五交清"制度,包括运行方式、设备缺陷、检修情况、调度指令和工器具状态等要素。定期巡检按照预定路线和设备清单进行,重点检查电气连接、冷却系统和绝缘状况等关键部位。操作票制度规范设备启停和模式切换流程,重要操作实行监护复诵制防止误操作。运行分析会议每周召开,讨论发电量偏差、设备异常和能效指标等问题。报表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运行日志和统计报表,异常事件单独编制分析报告。备品备件实行分类管理,重要部件保持最低库存量并定期测试。应急演练定期开展,涵盖电网故障、设备起火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场景。
3.3 维护检修计划安排
新能源发电设备维护检修需要采用预防性维护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策略,年度计划依据设备制造商建议和实际运行状况编制,合理避开发电高峰期。日常维护包含清洁保养、紧固检查和润滑更换等基础工作,光伏组件清洗考虑季节特点和降雨频率。定期检修按设备重要性分级实施,发电机、变流器等核心设备安排解体检查,辅助系统进行功能测试。状态监测数据指导检修时机选择,振动分析、红外成像和油液检测等技术辅助判断设备健康状态。检修过程执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关键工序设置质量见证点。检修后验收包括空载试验和带负荷试验等多个环节,性能指标达标方可投入正式运行。技术改造项目单独编制实施方案,评估对系统整体运行的影响。检修记录实行电子化管理,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档案。外包检修服务严格审查承包商资质,现场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从单一设备控制向系统级智能管理迈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融合,电气自动化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电站的自主决策能力和协同运行效率,为构建安全、灵活、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阳.新能源开发进程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策略探析[J].科技与创新,2025,(09):219-221+225.
[2]冯耀锋,李志昌.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技术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5,(09):197-199.
[3]王建鹏.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策略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5,(03):342-344+351.
[4]李德伟,李相华.电气自动化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关键技术[A]第七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广西信息化发展组织联合会,2025:3.
[5]冉光伟.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