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整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郝爱霞

临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凯学校 旻河北邯郸

一、大单元整合教学概述

大单元整合教学并非简单的课文合并或课时叠加,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围绕某一核心主题或关键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及评价方式等进行系统重构与深度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小学语文领域,它打破了传统单篇精讲的碎片化格局,强调以“大概念”为统领,将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写作表达等语文要素有机融合于一个结构化的学习单元中。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倡导跨文本、跨文体、跨媒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大单元整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大单元整合教学在提升语文教学效能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首先,它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学生在零散知识点的学习中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而大单元教学通过主题统整,使零散的语言知识、阅读技能与写作方法形成有机网络,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其次,该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与批判性思考,如对比不同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或分析说明文与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再者,大单元教学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通过设计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为校园植物制作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实践转化。最后,该模式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兴趣差异,设计分层任务与多元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大单元整合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大单元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师在设计时需跳出单篇课文的局限,从单元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规划教学内容与活动序列。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更要挖掘其在单元主题中的独特作用,实现“1+1>2”的整合效应。例如,在“民间故事”单元中,需整体把握《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故事的共性特征(如幻想性、道德寓意),同时分析其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学生形成对民间文学的整体理解。

(二)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目标是大单元设计的“导航仪”。目标设定应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明确单元学习的终点。目标设计需层次分明,既包含基础性目标(如识记生字、理解内容),也涵盖发展性目标(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表达),并确保所有教学活动都服务于目标的达成。避免为整合而整合,防止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三)学生主体原则

大单元教学的成功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与支持者。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组织合作探究、鼓励自主表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例如,在“童话世界”单元中,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进行创编或表演,赋予其学习的自主权与创造性。

(四)循序渐进原则

整合教学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学习的复杂度。初期可侧重文本理解与信息提取,中期开展比较分析与主题探究,后期鼓励迁移应用与创新表达。避免一开始就提出过高要求,导致学生认知负荷过重。

(五)实践性原则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大单元教学应强化实践导向,设计真实、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如

“制作班级读书推荐海报”“撰写校园新闻简报”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外显,真正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四、大单元整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有效的策略是实现整合目标的关键。教师可采用“主题统整+任务驱动”的双轮驱动策略。首先,提炼单元核心主题,如“成长的足迹”“家国情怀”等,以此串联教学内容。其次,围绕主题设计系列化、递进式的学习任务,如“寻找成长中的关键事件”“讲述身边的爱国故事”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可运用“项目式学习”(PBL)模式,将单元学习转化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如“创办班级文学小报”,涵盖选稿、编辑、排版、发布等环节,全面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丰富大单元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突破教材局限,引入课外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内容体系。可精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经典绘本、诗歌、纪录片片段、新闻报道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在“科技改变生活”单元中,可补充《十万个为什么》节选、人工智能科普短文等,增强内容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同时,注重跨学科内容的融合,如结合科学课的实验记录、美术课的插图创作,使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滋养,提升学习的综合效益。

(三)提升大单元整合教学效果的方式

为确保教学效果,需优化教学组织与评价机制。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课前预学—课中探究—课后延伸”的三段式结构,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与深度。课前通过导学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课中聚焦核心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课后布置拓展性作业,促进知识迁移。在评价方面,推行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建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阅读笔记、创作作品、小组合作表现等,全面反映其学习历程与成长轨迹。评价主体也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激励性。

(四)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单元为例,可设计如下实践路径:首先,确立“走进古典名著,感受人物魅力”的单元主题,明确“了解名著故事梗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体会语言风格”等核心目标。其次,整合《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设计“名著人物档案馆”项目任务。学生分组选择人物,通过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分析言行,制作人物卡片与介绍视频。过程中,教师提供“人物分析框架”(如外貌、语言、行为、心理)作为支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最后,举办“名著人物推介会”,学生展示成果并接受提问,实现表达与思辨能力的综合提升。

五、结束语

大单元整合教学以其系统性、情境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它不仅优化了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更重塑了教与学的关系,使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通过遵循整体性、目标导向、学生主体、循序渐进与实践性原则,并结合有效的策略、丰富的资源、科学的评价与扎实的实践,大单元整合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施策略研究. 王敏.考试周刊,2025(20)

[2] 小学语文单元预习单的分层设计与优化. 刘海树.好作文,2025(09)

[3] 大单元小学语文“一标二导三凸四归化”教学. 陈桂香.家长,20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