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钱佳靓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200231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中职思政课作为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重要使命。劳模工匠精神蕴含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创新奉献等优秀品质,与中职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将二者有机融合,不仅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还能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深入研究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融合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融合的重要价值
(一)助力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
中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职业素养是中职生未来立足职场的关键。劳模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品质,正是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思政课,能让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这些 质的内涵,从思想层面树立职业敬畏心,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践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二)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当前部分中职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劳模工匠精神源自实际工作场景,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案例支撑(文中不涉及具体案例)。将其融入思政课,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更贴近中职生的职业认知和生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展现劳模工匠精神,可改变传统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三)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的融合, 能够 的育人导向,将价值 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尚道德 二 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推动中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
在当前的中职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劳模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其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提及劳模工匠精神,未能将其精神内涵与思政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有机结合,导致劳模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互孤立,无法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难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中职思政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在融入劳模工匠精神时,大多仍是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精神,未能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劳模工匠精神的精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影响了融合的效果。
( (≡) 师资队伍融合能力不足
师资队伍是实现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融合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中职思政课教师缺乏对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对劳模工匠精神在 体现认识不足,难以在教学中准确、生动地阐释劳模工匠精神。同时,一些教师缺乏将劳模工匠精 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的能力,无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导致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制约了二者融合的深入推进。
三、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融合的实践路径(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二者内在衔接
教师应深入研究劳模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挖掘二者的契合点。在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各个教学模块,例如在理想信念教育部分,结合劳模追求理想、奉献事业的事迹(文中不涉及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在职业道德教育部分,以劳模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品质为核心,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系统整合,使劳模工匠精神成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二者的无缝衔接。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融合教学活力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融合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可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职业场景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劳模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采用小组讨论法,围绕劳模工匠精神的相关主题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精神内涵的理解;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劳模工匠精神,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学校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亲身接触和观察,了解劳模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教师对这一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其次,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劳模走进校园,为思政课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在一线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感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思路。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将劳模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上的水平,确保劳模工匠精神能够更加生动、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结束语
中职思政课与劳模工匠精神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在融合过程中仍存在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师资队伍融合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提升中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备劳模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融合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融合策略,让劳模工匠精神在中职思政课中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和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凯峰.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河南科技学院, 2025.
[2]陈放. 中职思政课工匠精神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D]. 宁夏大学, 2023.
[3]王蕾.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 品位·经典, 2021, (19):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