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校园导游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

刘安娜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日照市 276826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已逐步搭建起与旅游行业相衔接的实践教学架构,通过打造校内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借助职场体验、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度参与真实工作场景,有效提升了教学实效与学生的实操能力。然而,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断层依然突出,课程内容与产业升级不同步,对新兴业态的覆盖不足,实践载体与真实岗位脱节。如传统旅行社实习多以导游带团为核心实践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但在游客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日益凸显的当下,旅行社业态已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单一的实践模式显然难以适配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二、旅游行业对导游、导览、讲解员等相关岗位的需求分析

随着旅游业进入多元融合、创新迭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导游、导览、讲解员等岗位的需求已突破传统服务范畴,呈现出与新业态、新场景深度绑定的特征。

(一)知识储备:从“单点讲解”到“跨域融合”

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从业者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导游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广博的旅游知识,还有跨学科、跨界知识要求。如在康养旅游中,导游需了解中医药基础理论,疗愈的科学依据,为游客提供专业化健康建议。

(二)技能要求:从“流程执行”到“创新服务”

智慧旅游的普及推动技能向数字化转型,从业者需熟练运用电子门票系统、智能导览 APP 等工具,实现“扫码入园—定位讲解—在线互动”的全流程服务;同时要掌握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技能,用镜头语言展现旅游场景,甚至能结合数据工具分析游客偏好,针对性调整讲解重点。定制化消费趋势则要求导游需从“带团走流程”升级为“行程策划师”,根据游客需求创新打造专属路线,应急处理能力也因场景复杂化而升级。

(三)职业素养:从“个体服务”到“协同赋能”

旅游业的幸福产业属性,要求从业者突破单一服务者定位,以协同思维与文化共情能力构建高质量服务生态。在团队协作层面,导游、导览员需成为产业链的枢纽节点。如在生态景区导览中,讲解员需联动环保志愿者与当地村民,共同设计“无痕露营”引导方案,最终实现绿水青山的可持续体验。

三、“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校园导游》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岗课赛证”协同育人体系

1.高职旅游类专业是协同联动的纽带

在《校园导游》课程开发中,企业、竞赛、证书需形成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育人闭环,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三者的协同联动中发挥着纽带作用,需整合企业提供的岗位需求以定义课程“靶心”,嵌入竞赛模块以强化技能“精度”,融入证书标准以筑牢能力“底线”,通过明确各主体的定位与联动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技能标准、认证要求的深度契合,最终实现“岗位要求—课程内容—技能训练—能力认证”的全链条贯通。

2.企业是岗位实践资源的供给者

企业承担着将真实职业场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关键角色,高职旅游类专业需主动对接合作企业,获取导游相关岗位的全流程工作任务清单:景点讲解规范、研学团接待流程、定制旅行方案设计、突发问题处理方法等,具体可表现为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历史背景、学校发展历程讲解,针对校友返校团的“青春记忆路线”规划,访客突发不适时的应急响应流程等。同时,高职旅游类专业要联合企业、高校接待部门等共建岗位能力标准库。例如,针对校园导游的校史文化传播能力,在企业的参与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可将其细化为校史时间线精准表述、校史故事场景化演绎、校史与城市文化关联解读等三级能力指标。

3.证书是知识能力达标的认证依据

证书为课程质量提供了权威的衡量标尺,高职旅游类专业要系统拆解导游资格考试证书、 1+X证书中的考核内容,将其转化为《校园导游》课程的基础单元与进阶模块。例如,将“研学旅行策划”证书中的“研学活动安全管理”,转化为“风险评估表填写”“应急预案制定”“安全责任分工”等实训项目。

同时,高职旅游类专业需建立“证书考核与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学生通过证书某一模块考核可兑换对应课程单元的学分,既提升学生考取证书的积极性,也确保课程完成后学生具备“课证衔接”的基础能力,为职业发展提供权威认证支撑。

4.竞赛是人才综合素养培育的多维平台

竞赛为《校园导游》实训提供了方向,是对从业者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与锻造。2025 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将评分标准分为:技能水平(权重 60% )、职业素养(权重 10% )、应用价值(权重10% )、团队合作(权重 10% )、创新创意(权重 10% )。高职旅游类专业要深入研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评分体系,将旅游赛道中导游相关岗位竞赛内容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并将评分标准直接转化为《校园导游》课程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例如,如设计外籍访客校园参观”跨文化沟通场景模拟模块,训练学生用多语种进行校史讲解,能应对文化差异引发的沟通问题。

(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课程内容

1.逻辑起点

基于岗位、竞赛、证书的共性要求,提炼校园导游的典型工作领域,如“校园文化讲解”“定制化旅行服务”“贵宾导览”“数字化导览技术应用”等,再将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形成“工作任务—岗位要求—课程内容”的逆向开发链条。

2.理论指导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做中学”,通过真实工作场景、项目式学习等,如校园访客接待、新生校园参观、策划“校园文化研学路线”等方式,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岗位实践者。

3.开发方法

采用“耦合+嵌入”的资源整合策略,“耦合”即打通岗位标准、竞赛内容与证书要求的重叠部分,形成“岗课赛证”共用的核心教学模块,如礼仪规范、应急处理;“嵌入”则针对差异化内容,如竞赛特有的创新方案设计,通过专题实训进行,一方面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能集思广益,为大赛提供创新方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生态

1.课程内容重组

按工作过程将内容划分为 3 个核心模块。基础模块(岗证共通):校园历史文化知识、导游服务礼仪、基础讲解技巧,对接岗位基础要求与证书理论考核。技能模块(课赛融合):智慧导览工具操作、突发情况处理、竞赛模拟实训,对接技能大赛实景考核。拓展模块(岗赛证联动):定制化导览方案设计、竞赛创新设计、跨文化沟通实务,对接访客接待需求与证书高阶要求。

2.教学资源建设

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建立包含岗位工作手册、竞赛视频案例、证书考核题库、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资源库;线下则打造校园导游工作室,依托校史馆、标志性建筑等实景教学点,进行实际接待服务,并配备智能讲解设备与考核评价系统,实现“线上资源预习—线下实景实操—线上反馈复盘”的闭环教学。

3.评价体系创新

采用“岗课赛证”四维评价模式,即企业导师评估岗位实操能力、证书考核验证知识达标度、竞赛标准衡量综合素养水平、课程成绩反映综合学习效果,通过多元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动态适配。

参考文献

[1]占胜.定制旅行管家实务课程“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5 年4 月.

[2]汪姣等.基于“岗课赛证” 融通的导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特色期刊,2021 年 11 月.

[3]袁小玉等.“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论,2023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