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路径研究
柳伟
中国人民银行平凉市分行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传统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革。《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明确提出,“金融业要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由此可见,金融科技已然成为塑造农村金融发展优势的新动力,破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新利器,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全面梳理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及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探索优化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一、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近况
近年来,面对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甘肃省金融业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加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准确把握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脉动,立足“县情、村情、行情”下沉金融服务重心,持续做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切实将更多金融科技资源投入到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让金融科技扎根“乡村振兴”工作沃土,高质量、高效率赋能特色农业产业链,让民营小微、农村居民更平等、更充分地享受数字化发展红利。截止2024 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7318 亿元,同比增长 5% 。
(一)出台相关政策,加大金融科技资源倾斜力度。一是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出台《甘肃省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提高金融科技对特色农业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以建立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服务体系为目标,提出金融科技助力提升涉农产业发展质效、助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 3 方面 17 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省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为主动适应金融科技工作新变化、新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县域实际,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制定《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县域金融科技工作方案》,确保机构改革后县域金融机构网络安全防线不放松,科技管理力度不打折。三是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八家单位建立工作机制,遴选 32 个典型项目纳入示范工程任务清单,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线上金融产品服务场景应用,促进普惠金融服务精准触达。
(二)聚焦农村领域,稳妥推进金融科技合理应用。一是加快涉农信贷数智化转型步伐。兰州银行基于大数据风控技术的“银行+农业公司+农户”涉农信贷融资服务已投产运行,期间持续优化产品电子签名、提款流程等功能,截止2024 年末,面向省内 207 户种植户提供7632.33 万元信贷支持。二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数字普惠。甘肃银行基于实时音视频技术的远程视频银行日均处理社保卡相关交易140 笔左右,有效丰富和提升农村地区三代社保卡服务水平。甘肃农信社乡村振兴版掌上银行通过整合银行端特色涉农金融服务和政府端涉农政策咨询,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和便利度。截止2024 年末,共注册客户 38.7 万户,通过小额贷款 3100 余笔,用信金额达1.3 亿元。三是数字金融架设跨境金桥。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惠链速贷.出口E 贷”以小微企业外贸数据为基础,整合行内外数据信息资源,依托风控模型规则对客户进行全面评价,首笔贷款成功落地“中国苹果之乡”静宁,为静宁县某贸易有限公司授信170 万元,有效解决了苹果收购期资金周转难题。
二、制约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看,甘肃省金融科技呈现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发展机制逐步优化、监管实践不断深入、赋能作用明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逐渐增强的良好局面,但依然存在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一)基础设施与资源约束。一是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部分地区网络覆盖不足,数字支付、数据采集等基础服务渗透率低,制约金融科技应用普及。二是数据整合与应用能力不足,涉农主体(如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数据相对分散,政务、金融、物流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建立不完全,影响信用评估模型的精准度。
(二)产品与服务体系短板。一是涉农金融产品适配性不足,现有金融科技产品多集中于小额信贷,对农业产业链延伸、绿色转型(如农村生态治理、清洁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有限。针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定制化产品稀缺,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二是服务覆盖不均衡,金融科技服务向县域以下下沉不足,偏远地区仍依赖传统线下服务模式,导致“数字鸿沟”未彻底消除。此外,对村庄绿化、卫生厕所改造等乡村振兴细分领域的信贷支持覆盖率较低。
(三)风险防控与机制障碍。一是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性担保等配套措施缺位,金融机构因风险顾虑难以扩大对农业科技、生态项目的投入。农业保险覆盖率不足、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缺乏有效对冲工具。二是农村信用环境待优化,农户及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缺失,部分区域存在恶意逃废债现象,将会影响金融机构放贷意愿。
(四)政策与协同效率问题。一是政策协同性不足,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与金融科技工具联动不足,难以形成资源整合效应。部分地方政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的融资模式创新支持力度有限。二是考核激励机制缺位,金融机构内部乡村振兴专项考核机制不完善,基层网点资源配置和人员培训偏向传统业务,不利于激发服务创新活力。
三、提升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质效措施建议
金融科技发展必须形成发展合力,全省金融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从场景应用到生态建设、从基础支撑到引领变革,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数字化转型,更好赋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推进“一县一业一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围绕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农业产业,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强县域行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牵引和支撑。实施“十四五”兰州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聚焦“守底线”“土特产”“现代化”,对接当地特色涉农产业链,筛选确定金融科技支持乡村振兴试点项目,打好特色“产业牌”,奏响乡村“振兴曲”。
(二)立足需求构建密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依托“场景+金融”的服务方式,全面推动智慧网点、多渠道收单、惠农终端、“三农”终端、背包银行等金融科技项目建设,持续拓展掌上银行、微信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的业务范围,推进金融与教育、社保、医疗、社会救助等民生系统互连互通,探索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金融服务融合发展,致力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三)紧跟态势推动新兴支付方式普及应用。引导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向乡村下沉,优化移动支付县乡村受理场景。巩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持续推动服务点扫码取款升级改造。使用便携式外拓业务终端提供现场金融服务,持续推广“乡村振兴主题卡”、“智享美丽乡村”类产品,推动支付结算服务从服务农民生活向服务农业生产、农村生态有效延伸。
(四)聚焦银农对接强化无障碍金融服务水平。聚焦农村、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人群日常生活中高频金融场景,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鼓励提供应用“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建立“容错型”产品交互机制,因人而异打造“惠农版”“大字版”“民族语言版”等智慧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探索开发远程银行渠道,实现客户全方位、全时空办理银行业务,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普惠水平。
(五)加快进程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信易贷”“陇信通”等平台载体,建立常态化动态制的客户白名单。依靠农牧户系统,借助人脸识别、联网核查、OCR 文字识别等新技术以及模板导入、批量校验等新功能,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完善各级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因地制宜建设地方征信平台,精准识别各类农村经济主体信用状况,并配套贷款优先匹配、定价适当下浮、贴心上门服务的倾斜措施,以信用建设促进信用贷款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