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血液透析治疗中预防感染的有效策略

作者

蒋锋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

摘要:血液透析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其过程中的感染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肾内科护理人员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预防感染方面。本文将探讨肾内科血液透析护理中预防感染的有效策略,分析感染的发生机制及相关风险因素,结合临床数据,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健康预后,降低感染风险,优化血液透析治疗过程,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感染预防;肾内科护理;护理策略;临床数据

一、引言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感染成为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统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较高,尤其是血管通路相关感染和透析相关的其他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因此,肾内科护理人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感染预防方面。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的感染控制水平,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二、血液透析中的感染类型及风险因素

2.1 血管通路相关感染

血管通路相关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研究显示,血管通路感染占所有血液透析感染的40%以上,且这些感染通常是由病原菌通过血管通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感染常见于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因其容易受到外界细菌污染。数据表明,CVC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2%-10%。为预防此类感染,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血管通路的护理,包括清洁、消毒以及定期检查通路功能。每次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避免微生物通过通路进入体内,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2.2 透析液感染

透析液的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透析相关感染,通常发生在透析液存储、输送过程中。透析液的主要成分是水、电解质和葡萄糖,这些成分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表明,透析液污染是血液透析感染的一个重要来源,透析液被污染后,患者容易出现发热、寒战、低血压等症状。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透析液污染率为5%-8%。为了预防透析液感染,医院应确保透析液的储存条件符合标准,严格监控透析液的消毒和质量,减少潜在的感染风险。此外,护士应定期检查透析液的流动和清洁,确保透析过程中无菌操作。

2.3 其他相关感染

除了血管通路和透析液相关感染,透析患者还可能面临其他类型的感染风险。例如,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在透析患者中较为常见。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常常伴有免疫功能减退,身体的防御能力较弱,因此这些感染更容易发生。根据2019年的一项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中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为12%。此外,长时间卧床、营养不良和不良的护理操作也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血液透析护理中的预防感染策略

3.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是血液透析过程中预防感染的基础,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以防止外界病原菌的入侵。研究表明,血液透析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引发的感染占到了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约30%。例如,2018年一项研究发现,因血管通路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感染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占比最高,达到了40%。为此,护理人员需在每次操作前确保双手清洁,使用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避免交叉感染。此外,应采取一次性无菌包裹,操作时必须配戴手套和口罩。加强定期的无菌技术培训和演练,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的风险。

3.2 加强血管通路的护理管理

血管通路的护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对长期透析患者而言。数据表明,血管通路相关感染占血液透析感染的40%以上,且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较高。2017年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会发生相关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定期检查血管通路的状况,确保没有红肿、出血或脓液等感染迹象。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例如,如果发现血管通路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更换导管或采取抗生素治疗。

3.3 监控透析液质量及储存条件

透析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透析液应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保存与运输,确保其无菌。研究发现,透析液污染是血液透析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透析液的储存和输送过程容易受到污染。根据一项调查,约有5%-10%的透析液样本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被检测出细菌污染。为确保透析液质量,医院应加强透析液的质量控制,包括定期检测透析液的细菌含量和pH值,并确保透析液储存温度稳定在推荐范围内。透析液配送过程中应采取无菌手段,如密封包装,并使用符合标准的透析液输送设备。通过这些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避免透析液污染,降低感染风险。

四、感染预防的护理干预与管理措施

4.1 提高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

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在感染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增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显著降低透析过程中的感染发生率。例如,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感染防控教育的血液透析患者,其感染发生率降低了30%。在日常护理中,护士应定期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教授患者正确的洗手方法、血管通路的清洁与保养等基本护理常识。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患者座谈会或小组讨论,解决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感染预防措施

4.2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

每个血液透析患者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其感染预防需求的不同,因此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和伤口愈合慢,其感染风险较高,护理方案应特别注意加强通路部位的消毒、加强皮肤护理,避免伤口感染。而对于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可能逐渐衰弱,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个性化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201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针对性护理能够将透析相关感染率降低到5%以下,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3 加强多学科合作与沟通

感染防控不仅仅依赖于护理人员的单一努力,医护团队的多学科合作同样重要。通过加强医生、护理人员和营养师等多学科的沟通与协作,可以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护理计划。例如,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及时调整透析方案,而营养师则可以提供合适的膳食建议,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数据表明,多学科协作可以显著降低透析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例如,在一项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中,经过多学科协作的患者感染发生率比单纯依赖护理干预的患者低了40%。因此,强化团队协作和信息共享,确保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进一步提高感染预防的效果。

五、结论

血液透析护理中的感染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还直接影响到血液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血管通路护理、监控透析液质量、提高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以及加强多学科合作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光兰.左卡尼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23):125-128.

[2]王春,尹建华,赵红,等.新型床旁血液透析专用治疗车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21):3981-3983.

[3]陶玲玲,程静.改良置换液配方在重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日间间歇性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24,25(05):85-8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