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闫国梅
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250033
摘要:本文基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间的50例临床研究,探讨了中医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治疗方法如健脾理气法、针灸及中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小儿功能性腹痛症状,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具体治疗方法、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估,旨在为中医临床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儿功能性腹痛;中医治疗;健脾理气法;针灸治疗;安全性评价
引言
小儿功能性腹痛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方法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
1一般研究与方法
1.1一般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儿科就诊的50例小儿功能性腹痛患者。所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符合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健脾理气法、针灸治疗及中药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健脾理气法:这是一种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腹痛目的的中医治疗方法。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中药治疗和推拿按摩这两种方式。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服用具有健脾理气功效的中药材,来调整身体内部的气血平衡,进而缓解腹痛的症状。而推拿按摩则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及相关穴位,以达到刺激气血流通,缓解腹痛的效果。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穴位的方法,调理气血,通络止痛。这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利用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以及使用艾草制成的艾条进行热灸,旨在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针灸不仅能够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还能通过调整整体的气血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的效果。
(3)中药治疗:针对儿童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中医会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仔细分析和诊断,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这些中药方剂通常包含能够健脾理气、温经止痛等功效的药材,旨在从根本上调整患儿的体质,缓解不适症状,促进身体的自然恢复过程。
1.3观察指标
(1)腹痛症状改善情况:在对患儿进行治疗后,我们主要观察了其腹痛发作的频率、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详细记录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了解患儿的恢复状况,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生活质量评估:为了全面了解和衡量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采用了专门设计的生活质量问卷。这份问卷详细地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患儿的饮食习惯、睡眠质量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通过这种评估方式,我们能够获得关于患儿生活质量变化的定量数据,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治疗效果,并为未来的治疗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3)安全性评价:在患儿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下所有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适、神经系统症状等。通过这些记录,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治疗方案的适宜性和患儿的安全。
1.4研究结果
疗效评价: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治疗,50例患儿的腹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下是具体疗效评价结果:
1.5安全性评价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部分患儿在服用中药过程中,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但均能耐受并继续治疗。针灸治疗及推拿按摩均未引起患儿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安全性评价的具体结果:
讨论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产生机制主要与脾胃功能的紊乱以及气血的不协调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被认为是人体后天之本,是气血生成和转化的重要源泉,当脾胃功能保持正常状态时,气血就会充足,从而使得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加强。然而,小儿的脏腑相对较为娇嫩,其形体和气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界因素可能会导致脾胃功能的失衡。因此,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以促进气血的正常流通和平衡,从而缓解腹痛的症状。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有少数患儿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但均能耐受并继续治疗。这可能与中药的副作用较小,且治疗过程注重个体化、整体调理有关。
具体治疗方法
1.健脾理气法:通过中药治疗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以及推拿按摩等方法,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腹痛、腹胀等症状。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穴位的方法,调理气血,通络止痛。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脾俞等。
3.中药治疗: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论治,选用具有健脾理气、温经止痛等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消积温经汤等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结论
本项研究深入分析了50例临床案例,旨在探讨中医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其安全性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例如健脾理气法、针灸以及中药治疗等,能够有效地缓解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症状,并且这些方法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相对较小。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在于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它能够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差异,制定出符合个体需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医在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它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马金美,陈鲁.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9(04):293-295.
[2]袁叶,张焱.名老中医贾六金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经验[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05):44-45.
[3]王津.浅谈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体会[J].陕西中医,2008,(08):1102..
[4]宋强亮.调脾理气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脾气滞证临床疗效观察[D].甘肃中医药大学,2022.DOI:10.27026/d.cnki.ggszc.2022.000327.
[5]高秀芳(Tananan Sangwanit).化湿理气止痛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DOI:10.27253/d.cnki.gnjzu.2020.00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