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传承导向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策略
宋旭
西安工业大学设计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引言
景观设计作为塑造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学科,近年来正面临着文化身份模糊与地域特色消退的严峻挑战。目前,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侧重于形式、功能与生态等显性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基因、哲学思想、营造智慧等隐性知识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虽技法娴熟,但缺乏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难以与所在场地的历史与人文精神产生共鸣。为此,本文探索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策略,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韵味与现代功能的可持续人居环境提供教育层面的支撑与启示。
、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景观设计教学价值意蕴
(一)重塑文化认同,赓续历史文脉
在全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背景下,景观设计教学可以充当文化锚点,引导学生从本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而非盲目追随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范式。教师通过系统性地解读传统哲学、艺术、文学及地方性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诸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师法自然”的审美观及“因地制宜”的营造观等核心智慧,使学生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阐释者与传承者,其设计作品从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有效避免了历史文脉的断裂,使景观成为承载集体记忆、彰显地域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场域,为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贡献了专业力量。
(二)革新教学模式,培育综合素养
在教育层面,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景观设计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过于侧重形式、功能与技术训练的局限性,推动课程从技能传授向价值引领与思维培养深化,倡导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型与体验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动手,更要动脑、用心,去阅读文献、实地调研、解读场地、转译文化符号,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化洞察力、问题溯源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复杂场域问题的综合素养,塑造兼具人文情怀、历史视野、生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设计师,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格局,回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三)激发创新源泉,提升设计内涵
在专业层面,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可以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超越形式模仿和短暂时尚的深层创新动力。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转译而非复制,即提取其精神内核、空间逻辑、材料智慧或美学原则,并运用当代设计语言、材料和技术进行再创造,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深度、艺术价值与地域辨识度,推动景观设计学科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和美学标准,从追随者走向引领者,贡献具有中国气派的设计智慧。
二、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思路
(一)教学理念梳理
从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出发,景观设计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承古启新,知行合一”。它超越了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元素进行简单应用的浅表层次,主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哲学思想、营造智慧与美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目标不是培养复古的工匠,而是塑造兼具文化底蕴、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使其作品能真正承载民族身份,回应时代需求,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实践思路设计
第一阶段主要是文化内核研习与理论建构。 组织专题工作坊、文献研读与名家讲座,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哲学、园林美学、风水理念、地方志及民俗艺术,帮助学生构建坚实的传统文化理论框架,理解其精神内核。
第二阶段围绕场地文脉解读与文化诊断展开。 引导学生深入项目基地,运用“文化探针”的方法,不仅测绘物理环境,更通过访谈、记录、观察等方式,挖掘场地的历史层积、故事传说、居民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内涵,精准识别文化传承的核心与挑战。
第三阶段围绕设计语言转译与方案生成展开,这是教学创新的核心环节。指导学生将前两阶段的成果进行抽象提炼与现代表达。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曲径通幽”的空间序列转化为流动的路径设计,或将“榫卯”结构转化为创新的节点构造,利用“山水画”的意境转化为空间的诗意叙事。鼓励学生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实现传统精神的当代转译。
第四阶段围绕综合表达与迭代反馈,通过模型制作、图纸绘制、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呈现设计成果,并引入导师组、行业专家甚至社区代表的多元评价,从文化传承度、创新性、可行性等多维度进行反馈,推动方案的持续深化与迭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
(三)具体实施原则
为确保教学理念与思路有效落地,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启发者。教学重在提供资源、搭建框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与个性化表达,保护其创作热情,激发其内在的文化使命感与创新潜能,避免陷入“教师主导,学生模仿”的旧有模式。同时,课堂教学坚守景观文化传承的初心,但鼓励路径与形式的多元创新。尊重不同学生对传统景观文化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转译方式,支持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三、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策略
(一)校地协同,共生共长
从平台活态化角度出发,为突破景观设计教学校园与课堂的物理边界,教师可积极构建联动博物馆、文化遗址、非遗工作室、地方社区及设计机构的开放性产学研用协同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史专家、资深景观设计师作为校外导师,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从文化解读、技艺传授到项目评审,提供来自业界与社区的第一手真知灼见。将真实的地方文化复兴项目、遗产保护项目或社区微更新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接受挑战,其设计成果直接接受社会与市场的检验,甚至推动落地实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使文化传承教学根植于广阔的实践沃土。
(二)虚实相生,演绎新韵
从传承数字化角度出发,景观设计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传承教学注入新动能。引导学生运用 GIS 等技术分析场地历史变迁与空间格局,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精准记录和分析传统建筑园林的空间结构与营造法则,构建数字化档案。同时,鼓励学生利用VR/AR 技术复原和体验历史场景,或运用参数化设计工具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算法生成与演化推演,探索其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以跨学科的、前沿的技术手段保护、阐释和转译文化遗产的能力,开拓文化创新表达的无限可能。
(三)过程为本,思维为要
从评价多元化角度出发,改革以最终图纸为单一核心的评价模式,构建贯穿项目全周期、关注文化理解与创新思维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由教师、行业专家、社区代表、学生小组构成的多元;评价内容不仅看重设计成果的视觉效果,更重点考核其对文化内涵挖掘的深度、转译逻辑的清晰度以及解决场地文化问题的创新性,通过中期评审、终期答辩、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文化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多维度、形成性的综合评价,引导教学重心从重结果真正转向重过程、重思维、重成长。
四、结语
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是引导环艺专业学生穿越时空,与古老智慧对话,从中汲取养分,并最终完成面向当代与未来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综合解决复杂场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成长为兼具人文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文化守护者与开拓者,进而重塑文化认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丁宇凡.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初探[J].大众文艺,2025,(07):117-119.
[2] 韩艳花.从美学角度谈传统文化在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大
观,2022,(12):126-128.
[3] 孟晓鹏,林波.传统文化在景观建筑设计教育中的品质构建——以中国传统园林
设计教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6):6-11.
作者简介:宋旭(1982.01-),男,汉族,硕士,人,西安工业大学设计
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及景观园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