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郭彦梅

阿克苏市第二小学 843000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小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方向,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政策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两大关键方面。同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通过游戏化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巧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本质,融入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以期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思路,助力在“双减”政策框架下实现高效的数学计算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双减;计算教学;计算兴趣;生活情境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的要求

(一)减轻课业负担

在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中,这意味着要严格控制作业的量。以往,过量的计算练习不仅让学生感到疲惫,还可能磨灭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今,教师需精心筛选作业内容,摒弃机械、重复的题目,确保每一道练习题都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从作业时长来看,要严格遵循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避免长时间集中作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书面作业,增加一些趣味性、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计算知识,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不能再单纯依靠大量练习来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计算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而非死记硬背计算规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等,将抽象的数学计算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更多知识与技能。

二、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一)游戏化教学,激发计算兴趣

小学低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游戏化教学正好契合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将数学计算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能够把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变为有趣的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计算,不仅能够提高计算的积极性,还能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同时,游戏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数学计算的奥秘。例如,我们可以开展“数字卡片大冒险”游戏。准备一套数字卡片,涵盖1-20的数字。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名学生。游戏开始,教师说出一个计算任务,比如“两个数字相加等于10”。小组内学生迅速从卡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两张卡片,最先找对的小组获得一分。接着教师继续出题,如“一个数字减去5等于3”,学生再次寻找卡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变换计算题型,包括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等。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还可以设置一些特殊规则,如找到卡片后要快速说出计算过程,说对才能得分;或者规定在30秒内完成找卡片任务,超时不得分。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们在竞争与合作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练习,计算兴趣得到极大激发。

(二)巧用直观教具,理解算理本质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算理往往难以理解。直观教具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本质。借助教具,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亲身感受数学计算的过程,从而深入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直观教具的使用,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难度,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教授10以内加法时,我们可以使用小棒作为直观教具。以“3+4=?”为例,教师先拿出3根小棒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根。然后再拿出4根小棒放在旁边。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要把这两部分小棒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根呢?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两部分小棒合并,然后数一数总数。在学生数出结果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即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如“2+5”“1+6”等,边摆边说计算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加法运算就是将两部分数量合并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10以内加法的算理本质。

(三)融入生活情境,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小学低段数学计算教学融入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生活情境的引入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及简单的加减法计算时,我们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的“超市”场景,摆放一些标有价格的学习用品、玩具等商品。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购物活动。例如,一位“顾客”想买一个价格为5元的笔记本和一支价格为3元的铅笔,他需要付给“收银员”多少钱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5+3=8(元),得出需要付8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加减法计算,还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果“顾客”付给“收银员”10元钱,“收银员”应该找给“顾客”多少钱呢?这又涉及到10-8=2(元)的计算。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模拟,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民币的面值以及加减法在购物中的实际应用,强化了应用意识。

结语

“双减”政策为小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游戏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巧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本质,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融入生活情境,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响应“双减”政策,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开展数学计算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颜世琴.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35):68-71.

[2]陈健红.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4,(35):74-76.

[3]徐锦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4,(2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