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路径
江珊
沈阳建筑大学 110168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兴盛。这一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但也对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探讨了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内涵,包括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同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如深化跨文化意识培育、推进课程国际化革新以及拓展校园多元交流项目等,旨在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与发展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教育和职业需求。
关键词:中外合作;跨文化;适应能力;职业需求
一、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内涵
(一)文化差异的认知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涵盖价值观、信仰、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等多个层面。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表面的现象,而是深深植根于各个文化群体的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因素之中。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要求学生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以客观、包容的态度去认识其他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认知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和反思不断深化。它不仅仅是对异国文化习俗的知晓,更是对不同文化背后逻辑和意义的把握,是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基础。只有当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其本质,才能在跨文化环境中避免误解,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二)跨文化沟通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涉及到语言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多个方面。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不仅要掌握外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更要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因为同样的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语调、语速等也会传达不同的信息。非语言沟通能力同样重要,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这些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可能大相径庭。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的沟通方式被视为高效和真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间接、委婉的沟通可能更受欢迎。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准确传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意图,从而有效地融入跨文化环境。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一)深化跨文化意识培育,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跨文化意识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将跨文化教育纳入整体教育战略规划,开设诸如“跨文化交际学”“世界文化概论”等专门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讲授、经典案例分析、小组深度讨论以及实地文化考察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不同文化的内涵精髓、显著特征以及差异形成的根源。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学术讲座、文化展览以及国际交流论坛等多元渠道,全力营造浓厚的跨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强烈兴趣与探索热情。例如,我们可策划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文化交流周”活动。活动筹备前期,精心组织学生志愿者广泛收集不同国家的文化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影像等,并将其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在校园内人流密集的显著位置进行展示。同时,积极邀请校内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以及留学生作为嘉宾,举办系列文化讲座。在讲座中,外教和留学生生动分享自己国家的独特风俗习惯、盛大节日庆典、特色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生活百态等内容,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交流,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此外,我们还可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工作坊,如邀请韩国留学生教授学生制作泡菜、学习传统礼仪,邀请法国外教指导学生制作法式甜点、品鉴葡萄酒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度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切实深化跨文化意识,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二)推进课程国际化革新,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应不同文化视角
学校需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积极融入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先进创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合方式将其与国内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观点。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大胆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模拟国际商务谈判等,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我们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推进课程国际化革新。首先,与国外合作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全新的教学大纲,将国际通行的市场营销理论、策略以及最新行业案例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跨国虚拟项目。通过与国外合作院校的学生建立线上联系,共同组建项目小组,围绕某一国际品牌的市场推广项目展开深度合作。学生们借助线上会议平台、电子邮件等工具进行频繁沟通交流,共同完成项目策划、目标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以及营销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切实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团队成员在思维方式、工作习惯以及决策风格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学会如何有效协调差异、凝聚团队力量,达成共同项目目标,从而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效适应不同文化视角,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拓展校园多元交流项目,丰富学生跨文化互动的实际体验
学校应积极拓展交流项目的形式与内容,大力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除传统的交换生项目、国际学术会议之外,还可创新开展短期文化交流营、国际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跨国实习项目等。这些项目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朝夕相处,深度了解和体验对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实现从知识认知层面到情感认同层面的全方位跨文化适应。例如,我们可精心组织“国际暑期文化交流营”项目。项目启动初期,面向全校学生广泛发布招募通知,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一批对跨文化交流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外语基础的学生参与。随后,与国外合作院校或专业文化机构紧密联系,共同精心制定交流营的详细行程与丰富活动安排。在交流营期间,学生们入住当地寄宿家庭,与寄宿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深入体验当地的日常生活习惯、家庭文化氛围以及社交礼仪规范。同时,安排学生参与当地学校的特色课程学习,与当地学生一同上课、讨论、参与社团活动,亲身感受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此外,还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著名历史文化景点、知名企业以及特色民俗村落等,全面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民俗风情特色。通过这样全方位、沉浸式的交流营项目,学生能够获得丰富且深刻的跨文化互动实际体验,显著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结语
在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深化跨文化意识培育、推进课程国际化革新以及拓展校园多元交流项目等方面的策略,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能为他们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职业发展和文化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都应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以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娜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2):63-65.
[2]张雪卉.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培训模式构建[J].当代教研论丛,2017,(01):7-8.
[3]张静.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0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