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效率提升的策略探讨

作者

纪晓庆

开鲁县民政事物服务中心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 028400

引言: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发展、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信息资源,其有效利用对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档案管理以纸质载体为主,存在存储占用空间大、检索效率低、共享难度高、易受环境因素损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数字化成为解决传统档案管理弊端、提升利用效率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入探讨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效率提升的策略,对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档案数字化对利用效率提升的意义

1.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传统纸质档案的利用依赖于实体库房,用户需亲自前往档案馆查阅,且同一时间只能供少数人使用。档案数字化后,数字档案通过网络存储和传输,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访问档案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通过建立数字档案共享平台,用户可以远程检索和下载所需档案,实现“足不出户查档案”,极大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可及性和共享程度 。

2.提高检索效率,降低利用成本

纸质档案的检索主要依靠人工翻阅目录和档案实体,耗时耗力,且容易出现漏检、误检等问题。数字化档案利用计算机检索技术,通过关键词、元数据等快速定位目标档案,检索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数字档案的复制、传输成本极低,无需像纸质档案那样进行复印、邮寄等操作,有效降低了档案利用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

3.支持深度开发,挖掘档案价值

数字化档案便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整合,能够支持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对大量数字档案进行文本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处理,可以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专题数据库、研究报告等成果,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支持,充分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 。

二、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效率提升面临的问题

1.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

部分档案馆由于资金有限,仍采用老旧的扫描设备,扫描速度慢、图像质量差,影响数字化效率和档案质量。同时,对光学字符识别(OCR)、图像修复等先进技术应用不足,导致数字化后的档案无法实现全文检索,需人工二次录入,增加了工作量和错误率 。在数字档案存储方面,部分单位仍采用传统的本地存储方式,缺乏数据备份和容灾机制,一旦存储设备损坏,易造成数据丢失。此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单一,缺乏智能化管理能力,如自动分类、智能检索等,难以满足高效利用的需求 。

2.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档案数字化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不同地区、部门在数字化格式、元数据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数字档案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例如,部分档案馆采用 PDF格式存储档案,而另一部分采用 XML 格式,数据格式不兼容增加了资源整合难度 。数字档案面临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病毒感染等安全风险,但部分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缺乏严格的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措施,对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监管不到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

3.资源整合与共享不足

由于档案管理体制的限制,档案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机构,形成“信息孤岛”。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用户需多次申请、重复检索才能获取完整信息,降低了利用效率 。虽然部分地区建立了档案共享平台,但共享范围有限,且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共享权限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此外,跨部门、跨区域的档案共享缺乏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

4.服务模式创新不足

传统档案服务以被动式提供为主,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和创新服务模式。部分档案馆的数字服务平台功能单一,仅提供档案目录查询,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挖掘不足,难以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服务 。

三、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效率提升的策略

1.优化数字化技术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速扫描仪、高清拍摄设备等先进数字化设备,提高档案数字化效率和质量。推广应用 OCR 技术,实现档案全文识别和检索;利用图像修复技术,对破损档案进行数字化修复,提升档案完整性 。采用云存储、分布式存储等先进技术,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档案存储体系。建立异地备份和容灾机制,定期对数字档案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引入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自动分类、智能检索、数据分析等功能,提升管理效率 。

2.完善管理体系

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应牵头制定统一的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包括数字化格式、元数据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遵循统一标准开展数字化工作,实现数字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建立严格的数字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措施。对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数据安全。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

3.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档案资源整合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档案资源目录,整合分散的档案资源,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源体系。例如,建立区域性数字档案资源中心,集中管理和共享区域内的档案资源 。优化升级档案共享服务平台,扩大共享范围,提高数据更新频率。建立分级授权共享机制,根据用户需求和权限开放不同级别的档案资源。加强平台技术保障,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 。

4.创新服务模式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档案服务。例如,根据用户的检索历史和行为习惯,推送相关档案资源;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开发专题档案数据库,满足多样化需求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检索、智能问答等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用户与档案系统的智能交互,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档案进行自动编研、知识图谱构建等,推动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 。

结论;

档案数字化是提升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检索效率、支持深度开发等方式,显著增强了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然而,当前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效率提升仍面临技术、管理、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优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完善管理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创新服务模式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推动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数字化与利用效率提升还需持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档案服务的更高需求,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档案数字化转型及综合利用的提案[J].中国档案,2022(03):21.

[2]袁晓坤.浅谈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企业文化旬刊,2018(2):226-227.

[3]谭丽嘉.档案数字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