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作者

张远

松山区水地小学 024000

摘要:实施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教育创新的重要表现,它强调在教学中以跨学科理念为指导、以现实问题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表现。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应用以及践行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策略,旨在通过跨学科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打破学科界限,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常聚焦于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此以往,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感。而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破了这种常规模式,它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丰富元素相融合,如文学故事中的情节、艺术领域的审美体验、科学实验的探索过程等。这些元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促进知识应用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局限于书本,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则为学生搭建了一座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桥梁。通过此类活动,学生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践行立德树人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途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责任感。例如,在开展“关爱社区老人”的主题活动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统计老人的生活需求数据,如日常用品的采购量、医疗服务的需求频率等,同时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关于关爱他人、尊老敬老的教育内容,深入社区为老人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深刻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实施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启思:寓言融数境

将寓言故事引入数学课堂,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寓言故事往往蕴含深刻的道理,通过与数学知识的融合,能引导学生在思考故事寓意的同时,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从熟悉的故事场景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降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除法”时,引入《猴子分桃》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一群猴子在山上发现了一堆桃子,它们想要平均分。如果有12个桃子,要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寓言中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数学算式12÷3。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还能在有趣的故事中积极思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现在要怎么分桃子呢?让学生继续探索除法运算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二)明理:美图映数趣

借助美术作品中的图形、色彩、比例等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之美和数学规律。数学与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黄金分割比例在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广泛应用。通过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人物的面部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蒙娜丽莎的面部,从发际线到下巴的距离与从眼睛到下巴的距离之比,是不是看起来特别和谐美观?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金分割比,大约是1:0.618。”接着,让学生在画中测量相关线段的长度,计算它们的比值,亲身体验黄金分割比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之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黄金分割比创作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如设计一个美丽的花瓶轮廓,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比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美术融合带来的乐趣。

(三)促用:体动探数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运动中探索数学奥秘。数学知识在体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比赛得分统计、运动轨迹分析、速度与距离的计算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运动相结合,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四年级上册“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跑步实验。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同学跑步,其他同学记录时间和跑步的路程。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要看看在相同时间内,哪位同学跑得最快。那么怎么判断谁快谁慢呢?这就需要我们记录下每个同学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学生完成跑步和记录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计算每个同学跑步的速度,即速度=路程÷时间。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要让跑得慢的同学在下次比赛中获胜,我们可以采取什么策略呢?”学生们纷纷思考,提出改变跑步速度、调整路程等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还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体育场景中,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助优:多元评数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通过多元化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励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在进行“校园环保行动——垃圾分类统计”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自我评价中,学生从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数据收集、是否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统计等方面进行评价,填写自我评价表。小组互评时,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对方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如是否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是否积极协助完成任务等。教师评价则从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准确性、数据分析的合理性、活动报告的撰写质量以及在活动中体现出的环保意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时,不仅看报告中对垃圾分类数据的统计是否准确,还关注报告中是否运用数学图表进行清晰展示,以及学生对环保意义阐述的深度。通过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能全面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语

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体验。通过“启思:寓言融数境”“明理:美图映数趣”“促用:体动探数奥”“助优:多元评数能”等策略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应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的实践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4,(23):43-45.

[2]周美娟.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J].教育界,2024,(27):59-61.

[3]葛芸芸.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J].教育界,2024,(3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