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藜麦种植技术适应性试验

作者

乔志

乌兰察布市农牧局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一、引言

藜麦属于一种新兴粮食作物,它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并且具备抗旱,耐寒,耐盐碱等明显特点,所以被人们所重视。当下对于藜麦在不同地区种植适应性的研究比较缺乏,全面展开藜麦种植适应性试验,可以发掘它的潜在经济价值,改良产量和品质表现,而且利于这种作物在更多地域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此项研究通过多生态类型区种植实验,探究藜麦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反应特性,从而给科学合理地安排种植布局给予理论依据。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本研究选择典型的藜麦品种做实验材料,这个品种有着中等的生育期和很强的抗逆性,实验里有沙壤土,黏壤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类型,目的是探究藜麦的土壤适应特性,而且在不同的气候区做田间试验,进一步分析藜麦对环境改变的反应机理和生态适应能力。

(二)试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针对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级以及灌溉模式的实验处理实施布局,通过三重复试验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验启动之前,要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展开前期检测,涉及 pH 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和全钾等重要指标。藜麦处于生长时期时,应该持续跟踪其关键生理参数(比如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变动情况,到了采收阶段,也要一同执行产量评定和品质剖析工作。

(三)数据统计分析

使用 SPSS 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各个处理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来了解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强弱关系。

三、藜麦生长特性对种植技术的响应

(一)种植密度对藜麦生长的影响研究

种植密度作为关键环境变量,对藜麦株高和茎粗的生长动态有着明显的影响,研究显示,在合适的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藜麦株高和茎粗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趋势,种植密度过低时,单株生长空间变大,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效率降低,这会制约植株高度和粗度的增长 [1]。种植密度过高时,株间竞争加剧,通风透光条件变差,病虫害发生几率上升,这些都会抑制植株生长潜能,通过科学调整种植密度,可以改善资源分配状况,加强光合作用效能,促使藜麦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

(二)施肥量对藜麦生长的调控影响

施氮量对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很明显,适量施氮能给藜麦供应必要的营养元素,推动根系扩展,提升抗逆能力。研究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多,藜麦的叶子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慢慢上升,光合作用效率大幅改善,干物质积累也跟着增多,过量施氮会致使养分资源被糟蹋,土壤盐碱化加重,而且引发生态环境失衡,进而对藜麦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应当结合土壤养分情况和藜麦生长需求,合理制订施肥计划来改良藜麦的生长条件。

(三)灌溉方式对藜麦生长的作用

藜麦具备一定的耐旱能力,不过它的生长发育进程以及产量形成阶段容易被水分胁迫所影响,不同灌溉手段对于藜麦生长表现和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滴灌,喷灌这些节水灌溉技术凭借精准控制灌溉量 [2]。不但优化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而且维持了土壤结构稳定,给根系发展赋予了合适的环境,和传统的漫灌模式对比起来,在节水灌溉状况下,藜麦植株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态势,叶子颜色更深,光合作用效能也更强。

四、藜麦产量表现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一)藜麦产量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差异表现

藜麦产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突出,从土壤属性来看,沙壤土虽然透气性好,利于根系呼吸和扩展。但是保水保肥能力较差,水分和养分会随着渗漏流失,这会影响藜麦生长过程中的资源吸收,进而出现植株发育受限、分蘖减少、有效穗数下降等情况,总产水平会显著下降,黏壤土由于保水保肥能力强,维持作物水分平衡的效果明显优于沙壤土,给藜麦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黏壤土通气性能不佳,在排水不良情况下容易出现土壤缺氧状况,这会极大阻碍藜麦根系的呼吸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情况,最终造成产量下滑。而壤土则兼具沙壤土与黏壤土的优点,既有透气性又有保水保肥能力,给藜麦创造了很好的生长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藜麦植株生长得更好,有效穗数和单株籽粒数量明显增多,利于达成高产目的,气候因素对藜麦产量同样不能忽略。

(二)藜麦应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机制

藜麦属于典型的抗逆性作物,在干旱,盐碱,低温等恶劣环境下,它有着非常稳定的生长状况,这是由于藜麦有着特殊的生理调节机制,在干旱条件下,藜麦能够精准地控制气孔的开闭状态,从而大幅度削减蒸腾作用强度,进而提升水分利用效率。当土壤含水量慢慢下降时,藜麦就会迅速启动防御反应,部分气孔关闭,减小水分散失,而且,它的根系也会得到加强,扩大吸收面积,深入挖掘深层土壤里的潜在水资源,保证持续的供水能力。在盐胁迫环境中,藜麦依靠合成渗透调节物质,比如脯氨酸和甜菜碱,来维持细胞渗透平衡,从而减轻高盐环境给生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渗透调节物质能够提升细胞内溶质浓度,保持胞内渗透压稳定,有效地抑制盐离子过多造成的水分流失和细胞皱缩情况,减轻盐胁迫给细胞生理机能带来的潜在损害。在低温逆境环境里,藜麦会增多细胞膜里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以此加强脂质双层的流动性,这类脂肪酸具有相变温度明显下降的特性,在低温条件下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流动性以及结构上的稳定状态,从而免除因为低温引发的硬化或者损伤效应。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多点试验去评判藜麦在不同生态区域及种植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情况,收获了不少重要成果,藜麦具备一定的土壤类型和气候适应能力,不过它的生长性能和产量水平还是非常依赖栽培管理技术是否合理。恰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改良株间的空间分布状况,促使单株的光照吸收和养分吸收效率得到改善,恰当的施肥计划能精准控制藜麦全生育期的养分需求,从而推动根系扩展和地上部生长;恰当的灌溉办法有益于改善水分供应情形,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而且会加强光合作用强度和干物质积累,明显改善产量潜力。实验数据显示,藜麦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背景下的产量存在明显差别,壤土由于理化性质较为优越,更合适藜麦生长,单位面积产量优势比较突出,而且适宜的温光水条件为藜麦赋予了最佳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师长海 , 刘家斌 , 张洪生等 . 胶东地区藜麦轻简化栽培技术 [J]. 耕作与栽培 ,2020,40(1):48-50.

[2] 梁晓艳 , 衣葵花 , 李萌等 . 胶东半岛地区不同藜麦品种产量及适应性评价 [J]. 山东农业科学 ,2022,54(8):62-66.

作者简介:乔志,1986、4,男,汉族,内蒙古丰镇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农学农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