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视阈下“党班团社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向玲徐晶
韶关学院 韶关 512000
项目基金:2023年度韶关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课题(SY2023DJ02)
向玲(1990年-),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晶(1989年-),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高校共青团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盘,是共青团服务、组织、引领、培养青年的中流砥柱。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团学工作在时代浪潮中迎来新挑战,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百年征程中共青团实践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不断创新优化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建设,推进高校团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融合与改革,深入探索高校“一站式”社区建设的育人功能,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与党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的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引领高校青年与党同心、跟党奋斗,恪尽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关键词:高校;团学工作;班团宿一体化;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1 我国高校团学组织的现状分析
1.1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性
团学组织是高校党支部密切联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桥梁和枢纽。高校团学组织根据青年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指引大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素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工作的第二课堂,是高校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有效推进学生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高校团学组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科研竞赛、公益项目和社会实践、高校第二课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1.2团学组织的学生队伍设置与构成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设立校团委、学生会, 由资深教师担任校团委书记, 负责领导和监督校团委与学生会的相关工作;根据学校特色和需要,团学组织下设团务管理与服务中心、宣传部、社团管理与服务中心等部门。各二级学院分团委与学生会是校团委的下属学院团学组织,负责所属学院的团学工作, 队伍编制同校团委学生会。
此外,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负责宿舍信息核查、学生社区环境管理与消防设施检查等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协助团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下行传达与社区建设、活动开展,是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与推动“党班团宿一体化”运行机制落地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学校团学组织还是下属的二级学院团学组织,学生骨干的选拔和考核都是根据其思想觉悟、专业素养、综合素养与能力、团队观念等方面进行考核量定,在工作与活动开展过程中锻炼各学生干部的素质与能力,着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学生队伍。
二、高校团学改革视阈下班团宿一体化进程难点问题分析
2.1团员身份意识淡薄,干部责任感弱化
团员身份的普及化,淡化了团员身份意识与集体意识,导致在日常团的建设工作中难以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团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动员大学生团员参与团学活动的难度大幅提高,团学组织的管理工作与可持续发展产生难以忽视的隐患。从团学干部的角度上看, 首先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已经有做学生干部的经验, 这样的学生也更有可能进入团学干部或班干部的队伍[1]。但是,据多方反馈及观察,大部分学生干部仍然保留中学阶段按照老师“一个指令一个动作”的习惯,导致在主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独立意识的大学中难以适应。
一部分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只是名誉头衔,鲜少真正参与团学工作与活动筹划当中,甚至小部分班干部、团学干部抱以“要利用学生骨干的身份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功利心态,通过所谓的“人情关系”进入团学干部的队伍,直奔推优入党等干部红利,责任意识缺失,难以发挥团学干部和班干部的模范先锋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其它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破坏集体团结。
2.2团学工作形式机械化,活动开展缺乏创新
团学制度在高校学生工作与管理制度优化改革下逐步形成一套规章制度和模板,在规范、指引团委工作安排的下达和学生会组织管理方面上带来较大便利。但团学工作形成较了固定的流程模板后,工作形式的机械化、模板化、形式化等弊端也逐渐在日常工作与活动开展中体现。例如,定期举办的主题团日活动原本来是促进团员相互了解、增强团支部凝聚力与团结力的机会,但团日活动的空洞形式化严重打击团员积极性,青年团员对常态的聚集听讲产生厌烦心理,活动参与率大幅降低。部分团支书为提高班级团员积极性,尝试在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中增加娱乐环节,但部分娱乐环节如娱乐性较强的桌游、棋牌等与团日活动内核要义不符,难以体现团学活动应具有的教育意义。模板定式化的团日活动已无法满足青年团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响班团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的建设再探索。
2.3团学工作合作意识薄弱,班团宿三方联系紧密度不足
团委与学生会各有独立明确的部门或机构设置,“团学”之间合作联系少,难以发挥通力协作的团队作用,缺少和谐有机的协调沟通,在深入群众与青年团员过程中易形成矛盾,致使学生群体极易对团学工作与活动的开展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同时,团委与各团支部联系较弱,通常依靠“团委→团支部”上审下达的模式各自独立运转,沟通桥梁架空失效,对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缺乏认知;团支部与班级集体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意识割裂、分工界限分明的现象,团学组织的学生骨干队伍凝聚力亟需提升。
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团学工作相融合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层面还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通识课程、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上,对学生宿舍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未形成充分认识。
三、高校构建班团宿一体化运行机制策略探究
目前,基于高校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建设中尚且存在探索瓶颈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三全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必须充分加强巩固团支部建设、班级建设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作用,结合团学组织学生骨干的建设主体力量,深度融合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进入“党班团社一体化”建设实践,持续推进“党班团社一体化”运行机制的长效探索,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3.1厘清工作职责与范围,形成服务育人新合力
育人效果好不好,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党班团宿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全方位育人工作,成立一支全方位的分工清晰的建设队伍是重要关键。一是高校党委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部门[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确机制构建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加强以班主任、辅导员、网格管理员与宿舍管理员为主体的学工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管理与服务意识,落实班级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敦促高校辅导员对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做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价值引领等工作[3],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思政育人的重要内核,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社区网格管理员与宿舍管理员提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强化建设宿舍思政育人阵地,与班主任、辅导员三方联动共同深挖学生发展规律与思想动态,着力提升班团宿管理育人实效。三要下沉学生社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班团活动开展空间的开发拓展,打造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干部队伍。
3.2推进团学工作深入学生群体,提升学生干部执行力
高校团学干部是从广大大学生中选出的一批具有一定能力且富有责任感的优秀代表,他们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上传同学们的心声、意愿,下达学校的通知、辅导员的任务[4]。随着团学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比重越大,身为工作主要执行主体的团学干部势必肩负着将工作实际深入学生群体、着力优化个人执行力等责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青年学生作指引。
坚持党的领导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高校团学组织建设的立身之本。学生干部应及时反馈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以及工作实际问题,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骨干的带头作用,为党团与学生群体之间搭建一条稳固的沟通桥梁。其次,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凝聚一支强力队伍的关键。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表率,注重团学干部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将有效提高干部队伍内部凝聚力,提高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工作执行力,推进优化团学工作形式与人力资源调配协调。此外,在增强合作意识的基础上,更应进一步厘清工作职责与范围,明确工作内容与内核要义,激励班团学干部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培训,科学培养协调沟通能力与工作技能素养,进一步凸显学生干部工作实效,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好、工作执行力高的学生干部队伍,有机提升班团宿一体化运行机制建设水平。
3.3加强宿舍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党团学班建设深入学生群体
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大思政格局和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高校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5]。定期考核替换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成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良性动态内循环,为宿舍建设管理队伍注入长期活力。同时,学生社区应积极响应党委、团委号召,在党团引领下与二级学院团学组织协作开展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活动形式、加大活动力度,通过举办“文明宿舍”“优秀宿舍长”“温暖入社区”等活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意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激发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优化宿舍作风建设。
此外,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高校可通过设立党员模范宿舍,敦促学生党员坚定信念做思想表率、刻苦学习做学习标兵、生活文明做精神榜样,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切实引领大学生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党员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是辅导员与教师了解沟通、管理服务学生的良好渠道性。
学生社区建立党员宿舍文明岗,设立设立党员学习示范岗、设立党员班级建设岗、党员志愿服务岗,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听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举行交流座谈等活动形式来加强思想教育,协助辅导员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给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更多为同学、为社会服务奉献的机会, 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 走出一条思想教育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的工作新路[6],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政治觉悟,充分激发政治热情,吸引更多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四、结论
高校必须重视“党班团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班团密切结合、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教育,不断提升班级和团支部的生机与活力[7],教育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高度统一起来,坚定紧跟党走的信心,炼铸红色青春,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始终同祖国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实现青春理想。
参考文献:
[1]祝星.十八大背景下高校团学工作的再思考[J].大学教育,2013,No.24(12):139-141.
[2]翟英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探析[J]. 肇庆学院学报,2023,44(04):65-69.
[3]薛媚.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路径探析[J]. 科技风,2023,(11):38-40.
[4]许永强. 高校“95后”团学干部选拔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6):90-91+102.
[5]孙思习,孙战,黄振江.新时代高校宿舍思政育人工作探究[J].文教资料,2022(21):101-104.
[6]何广东,张文高.浅谈党团建设进学生公寓的重要性[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02):187.DOI:10.15948/j.cnki.37-1500/s.2010.02.014.
[7]高萌,郭凯旋.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探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4):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