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在公共服务中的价值提升研究
黄日娟
海南天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20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作为政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不仅是历史记录的载体,更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公众对政务公开、信息共享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实践层面来看,档案管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对封闭,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档案资源的公共服务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在数据整合、智能检索、安全保障等方面面临技术瓶颈。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档案资源在公共服务中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体现。
二、档案管理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一)政府档案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政府档案管理正处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整体呈现出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建设并进的发展态势。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建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了标准化的档案存储场所和设备,档案实体保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管理制度方面,已基本形成以《档案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随着 " 互联网 + 政务服务 " 的深入推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普及率持续提升,部分发达地区已实现档案数字化率超过 80% ,为信息共享和服务创新奠定了资源基础。在服务应用层面,民生档案 " 跨馆查询 "、电子证照共享等创新服务模式逐步推广,档案利用效率和服务便捷性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在档案信息化水平上仍存在明显差距。总体而言,政府档案管理已从传统的保管利用向现代化、数字化、服务化方向转型,但在深度应用和协同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档案管理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公共服务价值转化过程中仍面临若干突出矛盾。信息资源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同部门间的档案系统缺乏统一标准和接口规范,导致数据共享存在技术壁垒;档案开放程度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部分具有公共价值的档案仍受限于传统保密规定未能充分释放;数字化建设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重扫描轻应用的倾向,档案数据的结构化程度和可用性不足;服务模式创新滞后于技术发展,智能检索、精准推送等新型服务能力尚未普及,公众获取档案服务的便捷性有待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在数据开放共享背景下,档案信息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档案资源在公共服务中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三、档案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价值的路径
(一)优化档案开放与共享机制
优化档案开放与共享机制是提升档案公共服务价值的基础性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标准统一和技术支撑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开放审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解密和开放实施细则,明确不同类型档案的开放时限和范围,特别是对涉及民生利益的社保、婚姻、房产等档案要适度放宽开放条件。同时完善档案共享的法律保障,通过修订《档案法》及配套法规,为跨部门、跨地区的档案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依据。[1]
在标准规范层面,重点推进档案数据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分类体系和编码规则,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建立全国性的档案目录中心,构建覆盖各级档案馆的联合检索平台,使公众可以通过统一入口查询分散在不同机构的档案资源。特别要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制定,确保数字档案的长期可读性和可用性。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应当依托政务云平台构建档案大数据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档案共享过程的可信可追溯。开发智能化的档案开放审核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辅助进行敏感信息识别和脱敏处理,提高开放效率。建立档案利用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公众查询行为,动态调整开放策略和服务方式,形成" 需求导向" 的档案开放新模式。
此外,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将档案开放共享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对开放成效显著的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加强档案部门与其他公共机构的业务协同,推动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如在"一网通办"平台嵌入档案查询功能,实现证照档案的" 一次生成、多方复用"。
(二)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档案管理公共服务效能的关键路径,需要构建 " 数据驱动、智能服务 " 的新型档案管理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全面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部署智能感知终端设备,实现实体档案的数字化采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突破纸质档案批量数字化处理、声像档案数字化修复等关键技术瓶颈。同时搭建分布式存储架构,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弹性扩展和异地容灾备份,确保数字档案的安全存储。
在智能化应用层面,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档案智能分类系统,实现海量档案数据的自动标引和知识图谱构建;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优化检索算法,支持语音搜索、语义检索等新型查询方式;建设档案大数据分析平台,挖掘档案数据中的关联价值,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特别要重视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可信的电子档案存证体系,确保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服务模式创新方面,着力打造 " 互联网 + 档案服务 " 新形态。开发移动端档案服务平台,提供" 掌上查档" 等便民服务;探索 AR/VR 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创新档案文化传播方式;建立个性化推荐系统,基于用户画像提供精准的档案信息服务。同时要注重用户体验,简化利用流程,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让公众能够便捷获取所需的档案资源。[2]
四、总结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档案管理在公共服务中的价值提升路径,揭示了档案资源在促进政府效能提升和服务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当前政府档案管理已初步实现从传统保管向数字化服务的转型,但仍面临信息孤岛、开放不足、服务模式单一等现实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通过优化档案开放共享机制和深化数字化转型两条主要路径来提升档案公共服务价值。在开放共享方面,需要完善制度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和强化技术支撑;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应加强智能技术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和健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辑哲 . 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158-172.
[2] 国家档案局 . 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21 年版)[Z].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