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
隋维如
长春市九台区加工河中心学校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重要方向,已逐渐渗透各学科领域。美术教育因其特殊艺术属性与人文精神,天然具备融入思政元素良好条件。本文从美术教育价值与思政元素融合角度出发,探讨美术课程设计中思政内容渗透方式,并提出美术教学评价中思政效果提升途径。通过挖掘美术学科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全面推动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美术教育;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一、美术教育价值,思政元素融合
美术教育承载着审美培养与人文熏陶双重使命,其独特价值不仅体现于技能训练层面,更蕴含丰富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小学阶段美术课程通过绘画、手工、欣赏等多样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审美情趣、创造思维及人格塑造,为其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当代美术教育不应局限于简单技法传授,而需挖掘学科本体潜在思政资源,将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等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通过中国传统绘画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通过民间艺术探索,激发学生对乡土情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通过现代艺术欣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此种融合不仅拓展美术教育内涵,更能使思政教育摆脱说教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实现价值引领。
建立美术教育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体系需遵循学科特性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避免生硬嫁接。小学美术教师应善于发现教材中隐含思政元素,通过深入挖掘美术作品背后历史背景、人文精神及社会价值,使学生在视觉感知过程中自然接受思想熏陶。同时充分利用美术学科情感性、直观性特点,通过色彩、线条、形象等艺术语言,构建情境化、生活化思政教育场域。例如,开展“我爱我家乡”主题绘画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家乡变迁,培养家国情怀;组织“节约资源”环保手工制作,引导学生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培养节约意识与环保理念;通过“劳动最光荣”创作展览,引导学生感悟劳动价值,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这种润物无声融合方式,既保持美术教育艺术性与趣味性,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美术课程设计,思政内容渗透
美术课程设计作为教学实施根基,其科学规划程度直接关联思政内容渗透成效,故而必须从整体层面加以系统构建。小学美术教师于课程设计环节中应确立思政目标为核心导向,将课程思政视为关键维度纳入全局考量,确保教学全程包含思政元素渗透契机。课程目标构建方面应超越单纯技艺传授范畴,转而强调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文化自信树立、审美情操涵养和人格精神塑造;课程内容规划方面应深入挖掘美术教材蕴含思政资源,同时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适时补充拓展;课程方法选择方面应注重情境营造与问题引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与情感共鸣;课程资源配置方面应系统整合优质美术作品与典型案例,为思政元素渗透创设丰富条件;课程执行实施方面应打破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递进式教学体系,使思政教育融于美术活动全过程。课程评价机制方面应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结合评价标准,确保思政教育成效得到科学测量与反馈,从而实现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互为促进。
思政内容渗透应契合美术学科特性与小学生心智发展规律,采纳多样化、层次性策略以达成育人目标。一是应从课程内涵角度构建内在关联,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作为美术课程主题设计基础,使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过程自然吸收思政内涵;二是应从教学过程角度建立外在联结,通过多元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公共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三是应从欣赏引导角度深化认知体验,引导学生透过艺术表象把握作品蕴含人文精神与时代价值,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与思辨认知水平;四是应从实践活动角度巩固内化效果,通过主题性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思政理念转化为行为习惯与价值认同。值得强调,思政内容渗透绝非简单附加或生硬嫁接,而应遵循美术学科特点,尊重教育规律,从美育本体出发,寻找契合点与结合点,实现自然融入与有机结合。通过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环节统筹规划,构建具有学科特色思政教育模式,最终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三、美术教学评价,思政效果提升
科学合理评价机制对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传统美术教学评价往往侧重技能考核与作品评析,对思政教育成效关注不足。为全面提升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效果,必须创新评价理念与方法,构建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应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限,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参与评价机制,形成多方互动评价格局;评价内容上,应超越技能技巧范畴,将价值取向、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纳入评价范围;评价方法上,应综合运用作品分析、课堂观察、成长档案、问卷访谈等多种手段,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发展状况;评价标准上,应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制定阶梯式评价标准,既关注学生现有水平,又注重发展潜力。
思政效果提升需建立长效机制,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教学改进动力。教师应定期分析评价数据,找出美术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薄弱环节,有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通过优秀作品展示、思政主题美术节等形式,强化正向引导。学校层面应提供必要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如设立美术课程思政探究课题、组织教师专题培训、搭建成果交流平台等,为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创造良好环境。还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评价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例如,邀请家长参与美术思政主题活动评价,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展示美术思政成果,邀请专家学者指导美术思政课程建设等。通过建立完善评价体系与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质量与水平,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结论: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必然趋势,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美术教育价值与思政元素融合点,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渗透方式,完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二者有机结合。小学美术教育应把握学科特点与学生发展规律,以审美教育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纽带,以价值引领为目标,构建具有美术学科特色思政教育模式。未来美术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应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海明.小学美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策略研究[J]. 2025.
[2] 王坤鹏.论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J]. 2024.
[3] 黎贝蓁,潘喜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思政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24(3):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