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分析
陆丽霞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120
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 2.7 亿,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传统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存在管理碎片化、服务连续性差、患者依从性不高等问题 [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深入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对于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慢性病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社区高血压患者 19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8 例。纳入标准:年龄 18~75 岁,原发性高血压,病程 ⩾6 个月。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严重疾病,妊娠期女性,精神疾病。观察组年龄 (58.3±9.2) 岁,对照组年龄 (59.1±8.7) 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高血压管理,包括建立健康档案、每季度血压测量和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定期电话随访。
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主要措施:制定个性化血压控制方案;每月家庭访问或门诊随访;提供24 小时健康咨询;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健康管理。
1.3 观察指标
血压控制指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率。用药依从性指标:采用Morisky 量表评估,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良好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 12 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1) ,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 12 个月后,观察组用药依从性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显著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血压控制率达到 87.8% ,较对照组提高了 19.4 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高血压管理中具有明显优势。分析其原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了稳定的医患关系,医生对签约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用药情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定期的家庭访问和门诊随访增加了医患接触频率,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可及性。24 小时健康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就医渠道,患者在出现健康问题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指导,避免了病情延误。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健康行为的养成。
用药依从性是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良好率为 9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5%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家庭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的舒适性 [2]。定期的用药指导和监督帮助患者建立了规范的用药习惯,及时纠正了不正确的用药行为。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规范用药的重要性,增强了患者主动用药的意识。家庭医生还通过电话提醒、短信提醒等方式帮助患者记忆用药时间,减少了漏服药物的情况。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医疗服务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该模式强调预防为主,通过早期干预和持续管理,有效控制了疾病进展,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家庭医生作为患者健康的" 守门人",承担起了健康教育、疾病筛查、慢病管理、康复指导等多重职责,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3]。签约服务建立了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的服务团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医疗成本。患者通过签约获得了优先就诊、专家会诊、双向转诊等优质服务,就医体验得到明显改善。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签约患者的健康结局纳入医生考核指标,激励医生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通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患者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健康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为精准医疗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评估服务质量和效果,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用标准,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5,23(15):86-88.
[2] 刘卉 , 郑小洪 , 崔恒东 . 家庭药师参与家庭医生签约绑定式服务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J]. 医药前沿 ,2025,15(15):134-137.
[3] 陈友兰 , 林艺兰 , 郭志南 .“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老年 2 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评价[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5,40(03):37-4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