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陈思研
华测风雪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230000
引言: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但网络安全事件频发揭示了其脆弱性,数据泄露、勒索软件攻击等事件呈指数级增长。我国《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网络安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但技术对抗的升级与用户安全意识的滞后仍形成鲜明矛盾,如何在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中平衡便利性与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1]。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核心问题
(一)技术层面固有脆弱性
网络安全的技术基础存在系统性脆弱点,基础软件层面,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组件潜藏的未公开漏洞构成重大威胁,典型如“永恒之蓝”漏洞被恶意利用,直接导致了 WannaCry 勒索病毒的全球肆虐。网络协议设计中的开放性本质亦埋下隐患,TCP/IP 协议栈的固有缺陷为中间人劫持、ARP 欺诈等攻击手段提供了实施条件;尤其在物联网领域,设备通信协议标准化程度不足,常被攻击者利用作为渗透内网的跳板。加密技术的局限性随着量子计算的发展日益凸显,传统公钥密码体系(如 RSA、ECC)面临被量子算法(如 Shor 算法、Grover 算法)高效破解的严峻前景,向后量子密码迁移已成为全球密码学界的紧迫课题[2]。
(二)管理机制与人为风险
完善的技术体系常因管理疏漏与人为因素失效,组织内部安全策略执行常流于形式,访问控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弱密码泛滥、权限滥用现象普遍,内部威胁风险持续高位。人员安全素养薄弱是关键短板,针对性的钓鱼邮件与精巧的社交工程攻击屡试不爽,其高成功率暴露了现有员工培训体系往往浮于表面、未融入实际业务流程与考核的深层问题。全球化技术协作引入的供应链风险尤为棘手,第三方软硬件组件潜藏的后门难以察觉,SolarWinds 供应链攻击事件即是明证,该事件不仅造成大规模数据泄露,更深刻动摇了国际数字生态中的基本信任关系。
(三)法律管辖与追责困境
网络空间的跨国特性引发复杂的法律与伦理冲突,数据跨境流动处于监管模糊地带,欧盟 GDPR 确立的严格数据保护标准与多国日益强化的数据主权立法(如中国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存在显著冲突,跨国公司面临合规成本激增与政策适应难题。网络犯罪溯源则遭遇多重技术屏障:攻击者广泛利用 Tor 等匿名网络技术隐匿行踪,配合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实现匿名交易,使得追踪攻击源头、确认攻击者身份及完成符合司法要求的电子取证异常艰难,执法机构跨境协作亦面临司法管辖权的现实壁垒[3]。
二、多维防御体系构建
(一)技术防御机制革新
现代网络防御体系正依托前沿技术范式实现根本性突破,零信任安全架构正逐步取代传统静态边界防护模型,其核心在于永不默认信任,通过动态验证主体身份、终端设备安全状态及操作行为基线,强制实施最小权限访问原则。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威胁检测与响应环节,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流量分析系统能实时识别隐蔽攻击模式,典型如谷歌 Chrome 浏览器整合的 AI 引擎已实现高达99% 的恶意软件主动拦截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为关键数据保护提供新路径,其不可篡改的分布式存储机制结合可编程智能合约,已在医疗健康记录存证、金融交易清算等敏感场景开展规模化验证,显著降低数据篡改与抵赖风险。
(二)管理流程系统性优化
防御体系效能的持续提升,绝非仅依赖单点技术工具的堆砌,其根基在于管理流程的系统性精细化重构与优化。这种优化要求将安全思维深度融入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一套覆盖全生命周期、闭环高效的管理机制。其中,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ecure Development Lifecycle, SDLC)方法论的贯彻实施是核心支柱之一。它绝非简单地在开发后期加入安全检查,而是将关键的安全活动——包括前瞻性的威胁建模(Threat Modeling)、严谨的安全编码规范(SecureCoding Standards)以及高效的自动化代码审计(Automated Code Scanning)—深度集成、无缝嵌入到软件研发的各个阶段,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到部署上线 [4]。构建了防御体系并非一劳永逸,其实际有效性需要持续的压力测试和验证。例如,阿里巴巴通过其年度大型攻防竞赛(如云盾先知等)的实践积累显示,此类贴近实战、高强度、常态化的演练机制,能够年均发现并推动修复数以千计的高危级安全缺陷,极大地锤炼了防御团队的实战能力和整个安全体系的韧性。
识别风险只是第一步,如何基于业务实际进行精准的风险评估与资源分配是管理流程优化的另一关键维度,依赖于建立一套科学、动态的量化风险评估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利用行业标准(如通用漏洞评分系统 CVSS)对识别出的资产威胁进行客观、可比较的严重性动态分级,评估不能孤立进行,必须紧密结合业务关键性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BIA)。需要深入评估特定漏洞或威胁一旦被利用,对核心业务流程、数据资产、客户信任乃至企业声誉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程度。通过将威胁的客观严重性(CVSS 评分)与潜在的业务影响进行交叉分析,构建出可视化的风险处置优先级矩阵,清晰地标明了哪些风险是“高威胁 - 高影响”必须立即投入资源解决的,哪些可以暂缓或采取成本更低的缓解措施,基于数据的决策机制,确保了有限的安全资源(人力、预算、时间)能够实现最精准的投放,集中力量优先消减那些对组织生存发展构成最严峻挑战的关键性风险(Critical Risks),从而最大化安全投入的回报(ROSI),真正实现风险管理的“靶向治疗”。
(三)法律保障与协同治理
网络空间的全球化本质对法律协同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跨境执法协作机制依托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全球复合型调查网络与欧洲网络犯罪中心(EC3)联合行动平台,构建多层级响应框架。例如针对勒索软件即服务(RaaS)犯罪生态,通过“暗网锚定行动”协调 28 国执法机构查封 Hydra 市场,冻结涉案加密货币钱包 1300 余个。此类协作需克服双重犯罪原则适用障碍,建立犯罪情报实时交换协议,实现从线索移交、电子证据固化到联合缉捕的全链条闭环。我国法律体系通过《数据安全法》第 21 条确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将数据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级。其中核心数据需满足物理隔离存储与三员分置管理要求,重要数据处理者须每半年实施风险评估审计并向网信部门备案。《个人信息保护法》第 38 条创新性引入合规审计义务,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对数据出境行为建立独立监督委员会,采用区块链时间戳记录审计轨迹。
结语:
网络安全是动态博弈的持久战,单一技术或管理手段难以彻底消除风险。未来需构建 " 技术 - 管理 - 法律 " 三位一体的协同防御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用户安全意识培养、前沿技术预研与全球治理规则制定应同步推进,方能在数字时代筑牢安全防线,实现" 可信网络空间" 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克依兰·吐尔逊别克 .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22, (05): 173-174.
[2]赵丽. 浅析计算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 (04):165-167.
[3] 周公平 . 大数据视域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研究 [J]. 信息记录材料 , 2022, 23 (04): 78-80.
[4] 汪莉 .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 (03): 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