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井下通讯系统抗干扰技术措施研究
李忠洪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一、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井下作业环境日益复杂,对通讯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井下通讯系统不仅要满足日常生产指挥、人员调度等基本需求,还需在紧急情况下实现快速、准确的报警和救援信息传递。井下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动力电缆等,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电磁干扰,同时,井下的机械振动、湿度与温度变化等因素也会对通讯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研究矿井井下通讯系统抗干扰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矿井井下通讯系统面临的主要干扰因素
(一)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是矿井井下通讯系统面临的主要干扰之一,井下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如电动机、变压器、开关柜等,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形成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会通过空间辐射或导线传导的方式进入通讯系统,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导致信号失真、误码率增加,甚至使通讯中断。此外,井下的动力电缆在传输电能时,也会在周围空间产生交变电磁场,对邻近的通讯线路产生电磁感应干扰。
(二)机械振动干扰
矿井井下开采作业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如采煤机、掘进机、运输机等的运行会产生强烈的机械振动。这些振动会通过地面、支架等结构传导至通讯设备,引起设备内部元件的松动、接触不良等问题,从而影响通讯设备的正常工作。振动可能导致通讯线路的接头松动,使信号传输出现断路或短路现象。还可能使通讯设备的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引脚断裂,造成设备损坏。
(三)湿度与温度干扰
井下环境通常具有高湿度和温度变化较大的特点,高湿度环境容易导致通讯设备内部电路板、电子元件等受潮,引发绝缘性能下降、短路等故障。同时,湿度还会加速金属部件的腐蚀,降低设备的机械强度和电气性能。温度变化则会影响电子元件的参数稳定性,导致设备的工作性能发生变化。温度过高可能使电子元件的性能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甚至损坏元件。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影响通讯设备的续航能力。
三、矿井井下通讯系统抗干扰技术措施
(一)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屏蔽技术:采用屏蔽材料对通讯设备和通讯线路进行包裹,以阻止外部电磁干扰的进入和内部电磁辐射的泄漏。对于通讯设备,可将其外壳设计为金属屏蔽壳体,并确保壳体良好接地,使外部电磁干扰通过屏蔽壳体直接导入大地,减少对设备内部电路的影响。对于通讯线路,可使用屏蔽电缆,屏蔽层应可靠接地,以有效抑制电磁干扰在导线上的传导。滤波技术:在通讯系统的电源输入端和信号输入输出端安装滤波器,滤除电源和信号中的干扰成分。电源滤波器可以抑制电源线上的传导干扰,防止外部干扰通过电源线进入通讯设备,同时也可减少设备产生的干扰通过电源线传导至其他设备。信号滤波器则可根据信号的频率特性,选择性地滤除干扰信号,保证有用信号的顺利传输。接地技术:合理的接地是抑制电磁干扰的重要手段。通讯设备应采用单点接地方式,避免多点接地形成的接地环路产生干扰。同时,要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要求,一般应小于规定值,以保证干扰电流能够迅速、有效地导入大地。此外,还应将通讯系统的接地与其他电气设备的接地分开设置,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二)机械振动干扰防护技术
在通讯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采用减震措施来降低机械振动对设备的影响。在设备底部安装减震垫或减震器,通过减震材料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和消耗振动能量,减少振动向设备内部的传递。对于一些对振动敏感的精密元件,可采用特殊的减震固定方式,如使用弹性卡具或减震支架进行固定,提高元件的抗振动能力。通讯线路应采用牢固的固定方式,避免因振动导致线路松动或摆动。可使用线槽、线卡等将线路固定在井下的支架或墙壁上,并保持线路的松弛度适中,防止因振动引起线路张力过大而损坏。同时,对线路进行防护处理,如采用防护套管对线路进行包裹,防止线路受到机械碰撞和磨损。
(三)湿度与温度干扰应对技术
防潮处理:对通讯设备进行防潮设计,采用密封结构,防止潮湿空气进入设备内部。在设备外壳上设置密封胶条、密封垫等密封件,确保设备的密封性能。对于一些容易受潮的电子元件,可采用防潮涂层进行防护,如涂抹防潮漆等,提高元件的防潮能力。此外,在井下设置除湿设备,降低环境湿度,为通讯设备创造一个相对干燥的工作环境。温度调节:采用散热和保温措施来调节通讯设备的运行温度。对于发热量较大的设备,应设计合理的散热结构,如增加散热片、散热风扇等,及时将设备内部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防止设备因过热而损坏。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可为通讯设备配备加热装置,如加热膜、加热丝等,保证设备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同时,在设备安装位置的选择上,应避免将其安装在温度变化剧烈或通风不良的地方。
四、矿井井下通讯系统抗干扰技术的综合应用与管理
(一)综合抗干扰技术应用
单一的抗干扰技术往往难以完全解决矿井井下通讯系统面临的各种干扰问题,因此需要将多种抗干扰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在通讯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电磁干扰、机械振动、湿度与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综合采用屏蔽、滤波、接地、减震、防潮、温度调节等多种技术措施,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抗干扰防护体系。通过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通讯系统对各种干扰的抵抗能力,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系统管理与维护
建立完善的矿井井下通讯系统管理制度和维护体系是保障系统抗干扰性能的重要环节,制定严格的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规范,确保通讯设备按照正确的标准和流程进行安装和使用。定期对通讯系统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存在的隐患和故障。加强对通讯系统运行环境的监测,实时掌握电磁干扰、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干扰措施。同时,对通讯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维护水平,确保系统能够得到正确的使用和维护。
五、结束语
矿井井下通讯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和高效运营,本文深入分析了矿井井下通讯系统面临的主要干扰因素,包括电磁干扰、机械振动干扰、湿度与温度干扰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机械振动干扰防护技术、湿度与温度干扰应对技术等一系列抗干扰技术措施。同时,强调了综合抗干扰技术的应用以及系统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通过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技术措施和加强系统管理维护,可以显著提高矿井井下通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通讯保障。在未来的煤矿生产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加先进的抗干扰技术,以适应矿井井下日益复杂的作业环境和不断提高的安全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伟 , 李明阳 , 王强 . 矿井井下无线通讯系统电磁干扰特性及抗干扰技术研究 [J]. 煤炭科学技术 , 2023, 51(06): 245-251.
[2] 刘晓东 , 赵丽娜 , 陈浩 .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矿井通讯设备抗机械振动干扰设计方法 [J]. 工矿自动化 , 2022, 48(08): 112-118.
[3] 孙宇 , 周鹏 , 杨帆 . 矿井复杂环境下通讯系统温湿度干扰抑制策略研究 [J]. 矿业安全与环保 , 2021, 48(04):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