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环境监测中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的整合应用

作者

王志浩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莱阳执法大队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1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传统监测手段存在覆盖范围有限、数据时效性差等问题。本文聚焦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的整合应用,分析两类技术的核心特性与互补优势,阐述整合系统的协同机制,并提出技术优化方向,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

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化,传统监测手段如人工采样、定点观测,因覆盖范围窄、人力成本高、数据滞后等缺陷,难以满足大范围、高频次、高精度监测需求。遥感技术依托卫星或航空平台,可实现大范围环境参数反演,不仅能覆盖陆地、水域等不同地貌类型,还能形成跨年度的长期监测数据,为分析环境变化趋势提供支撑,但存在空间分辨率有限及受云层遮挡影响等不足;无人机技术具备低空灵活飞行优势,能在山地、湿地、沼泽等人工难以抵达的复杂区域开展作业,获取高分辨率数据,却受限于单次作业半径,无法独立完成大范围连续监测任务。两者整合可实现“大范围宏观监测+小范围精细核查”的协同效应,弥补各自技术短板。当前学界对整合应用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场景,缺乏系统的技术协同机制分析,尤其在跨区域、多要素联合监测中的应用探讨不足,因此本文从技术特性、整合机制及优化方向展开,为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1 遥感与无人机技术的核心特性及互补性​

1.1 技术核心特性​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航空传感器接收地物电磁辐射信号,反演植被覆盖、水体质量、土壤状况等各类生态环境参数。其核心优势在于覆盖范围广,能实现大面积区域的同步监测,且监测周期稳定,可形成长期连续的监测序列,例如通过多年遥感数据对比,清晰呈现某一区域植被退化或恢复的动态过程。但遥感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上存在局限,常规卫星遥感数据难以捕捉单株植物生长状态、小型水体污染斑块等微观尺度的环境细节,同时数据获取易受大气颗粒物、云层遮挡等因素影响,导致不同时段的数据精度出现波动,需后期进行复杂的校正处理。无人机技术以多旋翼、固定翼无人机为平台,搭载高光谱相机、热红外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各类专用传感器,可在50至500米的低空范围内实现灵活飞行。其突出优势是数据采集灵活度高,能根据监测需求实时调整航线,例如在山区监测中可沿等高线飞行,在水域监测中可贴近水面低空巡航,精准适应复杂地形环境;同时,无人机获取的高分辨率数据能清晰呈现微观环境特征,如植被叶片病害、水体岸边污染物堆积等细节。

1.2 技术互补优势​

两类技术在空间尺度、分辨率与时效性上形成鲜明互补。在空间尺度上,遥感技术覆盖大范围区域,解决“面”上的宏观监测需求,呈现整体环境变化趋势,如识别某一流域的整体污染分布;无人机技术聚焦重点区域,实现“点”上的精细核查,捕捉局部环境细节,如定位污染源头或评估污染对周边植被的具体影响。在时效性上,遥感卫星受固定重访周期限制,通常数天至数周才能获取同一区域的数据,难以快速响应突发性水污染、森林火灾等紧急环境事件;无人机可在事件发生后1至2小时内完成设备调试与航线规划,快速抵达现场,实时获取数据,填补遥感数据的时间空白,为应急决策提供及时支撑。在精度提升层面,遥感数据可用于无人机航线规划,通过前期遥感影像识别生态异常区域,明确无人机的重点监测范围,避免盲目飞行导致的资源浪费;无人机获取的高分辨率数据能作为地面真值,校准遥感反演模型。​

2 遥感与无人机技术的整合应用机制​

2.1 数据采集环节协同​

整合系统采用“遥感宏观指引-无人机精细补充”的协同模式。首先通过遥感卫星获取区域尺度影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中的波段融合、阈值分割等方法,识别植被枯萎区、水体污染带、土壤退化区等生态异常区域,明确无人机的重点监测范围,避免盲目作业。随后结合遥感影像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监测区域的地形坡度、海拔高度等信息,规划无人机飞行航线,避开高山、建筑、高压线路等障碍,并根据监测目标的类型设定适配的飞行高度。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整合系统可构建快速响应机制:遥感卫星第一时间获取事件影响范围,通过多光谱影像初步判断污染物类型与扩散趋势,为应急监测划定整体边界;无人机携带专用传感器抵近监测,如搭载气体传感器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搭载水质传感器实时采集水体参数,捕捉污染物分布、扩散状态等精细信息,同时通过实时图传功能将数据传输至指挥中心,为应急处置方案制定提供“面+点”结合的完整数据支撑。​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环节协同​

在数据处理阶段,通过经纬度、高程等地理坐标信息,将遥感数据与无人机数据进行空间配准,消除两类数据因采集平台、坐标系差异导致的位置偏差,构建“宏观-微观”一体化数据集。这种整合方式既保留遥感数据的大范围覆盖优势,能呈现区域整体环境状况,又融入无人机数据的高分辨率细节,可清晰展示局部区域的环境特征,实现不同尺度数据的无缝衔接,为后续多维度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基础。在数据分析阶段,采用“遥感反演-无人机验证”的协同模式: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区域尺度的生态环境参数,如某一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水体叶绿素浓度等,形成整体分布特征;通过无人机在关键区域开展实地核查,采集地面样本并记录位置信息,将样本分析结果与遥感反演结果对比校准,建立误差修正机制,提升反演精度。

3 整合应用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3.1 现存挑战​

当前遥感与无人机技术整合应用面临三方面核心挑战。一是数据标准不统一,两类技术的数据格式、坐标系存在差异,导致数据整合过程中需额外进行格式转换与坐标校准,增加操作难度与时间成本,影响数据处理效率。二是协同算法不足,缺乏自动化的数据分析与融合模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等环节依赖人工干预,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因人为操作引入误差。三是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无人机设备及专用传感器采购、遥感数据获取等均需较大投入,中小规模监测项目难以承担,限制了整合技术的普及应用。​

3.2 优化方向​

针对上述挑战,未来需从三方面推进技术优化。首先,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明确两类技术的数据格式、坐标系、精度要求等规范,实现数据无缝对接,减少整合过程中的冗余操作,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其次,研发智能化协同算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遥感异常区域自动识别、无人机航线智能规划及数据自动融合分析,减少人工干预,提升整体监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最后,推动技术成本降低,加强无人机轻量化传感器研发,探索遥感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提升整合技术的经济性与普及性。此外,还可拓展整合技术的应用场景,结合物联网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实现对不同环境要素的全面覆盖,为生态环境精准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飞.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检测中的多场景应用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 (08): 203-204.

[2]裴丁彦,高明.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水文测验方法研究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 2025, (11): 155-158.

[3]张一丁.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精度提升研究 [J]. 中国林业产业, 2025, (05):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