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主题与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

作者

田洪兰

遵义市丰乐小学 贵州遵义 563000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主题中的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效果不佳。因此,研究小学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主题与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主题与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价值

(一)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教师深入挖掘小学英语教材主题中的文化内涵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2]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于节日的单元内容,涉及到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当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主题,介绍圣诞节背后的宗教文化、庆祝方式,以及春节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传统习俗等,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圣诞节要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春节要贴春联、发红包。这种文化背景的了解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型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从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时期,通过挖掘教材主题中的文化内容,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其中有不少单元介绍了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与中国人的差异等。这使得学生能够突破自身生活环境的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从而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这种视野的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主题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关于问候礼仪的内容时,教材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国家问候方式的差异,如西方的拥抱、亲吻脸颊,中国的握手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差异,并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根据不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问候方式。这样,当学生未来真正面临跨文化交流场景时,能够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尴尬或冲突,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挖掘教材主题中的文化内容时,教师不仅要介绍国外文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体现,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例如,在一些教材中会有介绍中国传统美食、传统艺术等内容。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的饺子、剪纸等文化元素,使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重要地位。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能够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挖掘教材主题与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途径

(一)深入研读教材,精准把握文化元素

教师要对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全面梳理教材各单元主题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以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教材中有许多单元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如购物、饮食、家庭等主题。在“购物”主题单元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购物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如“how much, buy, shop”等,还要留意其中体现的消费文化。

例如,西方购物时可能更注重商品的品牌和质量,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价格因素可能更为重要。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细节,精准把握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明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重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创设文化情境,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创设生动、真实的文化情境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营造与教材主题相关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教授小学英语教材中关于英国学校生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英国学校的校园视频,展示英国学生的校服、课堂场景、课外活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英国学校文化。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英国学生和老师,模拟英国学校的课堂交流场景,如问候、提问、讨论等。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国学校文化的特点,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三)开展文化对比活动,加深文化理解

文化对比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文化对比活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外文化进行比较。[3]

例如,在学习关于家庭文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在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西方家庭可能更强调个人独立,而中国家庭更注重家庭团聚和相互扶持等差异,还能通过对比反思自身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如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四)拓展课外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知识储备

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有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拓展课外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教师可以推荐适合小学生的英语绘本、英文电影、英语广播节目等。

例如,《小猪佩奇》这部英文动画片,不仅语言简单易懂,还生动地展现了英国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文化。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同时了解英国的文化习俗。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文化角活动,定期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如“各国传统节日”“世界著名建筑”等,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方式,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在文化角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

结语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真正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成长为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为未来更好地融入世界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意妹 . 挖掘教材主题 , 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5(3):52-58.

[2] 陈哲 . 中小学英语教材文化意识设置的连续性研究 [J]. 海外英语 ,2023(16):168-170.

[3] 苏春花 . 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融合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J]. 英语学习 ,2024(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