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典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

作者

蔡业

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内蒙古包头,014200

摘要:古典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落实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与创造力。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与群文阅读的教学优势,结合课例分析法与行动研究法,提出“感知—理解—创造”三阶审美渗透机制,并设计以意象、意境、情感为核心的群文教学策略。研究发现,群文阅读能通过多文本互文对比深化学生对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认知,其议题化、探究性特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批判思维。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审美融合与数字化资源在群文阅读中的应用。本研究为古典诗词审美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群文阅读;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在语文教育中,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强调,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文本的关联与比较,能够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深化对古典诗词语言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的理解。

1.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古典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其核心概念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群文阅读的教学内涵以及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首先,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维度:形式上,诗词通过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严谨的格律展现其音乐美与结构美;内容上,则通过意象的凝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传递深远的美学意蕴,如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李白诗歌的豪放美等。其次,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多文本关联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议题为纽带,通过文本间的互文性比较,引导学生从单一文本的局限中跳脱出来,在对比与整合中深化理解,其核心特征包括多文本性、探究性和结构性对话,这为审美教育的多角度渗透提供了可能。最后,审美教育在诗词教学中的实施,需以朱光潜的“审美距离说”和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前者强调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需保持适当心理距离以实现纯粹鉴赏,后者则突出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能动性,即学生通过个性化解读参与审美意义的建构。此外,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也为群文阅读的审美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持,表明多文本的系统化学习能够产生超越单篇叠加的审美效果。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审美教育渗透的学理基础,为后续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2.古典诗词群文阅读的审美渗透机制

这一机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在真实语境中通过多文本互动建构审美认知,其运行机理可细化为四个相互衔接的子系统:在文本选择层面,需严格遵循"审美典型性"与"互文关联性"的双重筛选标准,前者确保入选文本具有典范性的审美特质,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创造的视听通感美学,后者则构建文本间的意义关联网络,当将王维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组成"田园诗中的自然审美"群文时,不仅能对比"空山"与"绿树"的意象选择差异,更能透视盛唐诗人对自然的不同审美观照方式,这种组合既保持了单篇的独立审美价值,又形成了1+1>2的互文效应。议题设计采用创新的"三维聚焦法":在形式维度,通过律诗《登高》与绝句《静夜思》的格律对比,揭示形式规范与情感表达的辩证关系;在内容维度,以"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为例,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与"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审美情感差异;在接受维度,则追踪李商隐无题诗从宋代"晦涩难解"到现代"朦胧美学"的接受嬗变,这种结构化议题设计构建了立体化的审美认知坐标系。

教学实施过程中,审美渗透呈现动态发展的"三阶跃升"路径:初级阶段通过群文对比开展"意象捕捉",如辨析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杜甫"星垂平野阔"中"月""星"意象的不同情感编码;中级阶段进行"意境重构",将杜甫《登高》的沉郁顿挫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萧瑟苍凉进行蒙太奇式的意境拼贴;高级阶段则提升至"审美批判",引导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审美评价体系,如比较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与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婉约风格差异。

评价环节构建"多元交互评价"的闭环系统:教师运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专业点评,学生通过"审美工作坊"开展深度互评,最后以"根据群文主题创作微型散文"等审美创作活动实现能力迁移,如要求学生融合"大漠孤烟直"与"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进行创新写作。这一机制通过构建精密的文本网络,使学生在纵横比较中完成从审美感知(识别"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之美)到审美理解(把握"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意境)再到审美创造(创作具有古典意蕴的现代诗歌)的完整跃迁,其创新价值在于将离散的文本阅读转化为系统的审美素养培育工程,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范式。

3.教学实践策略设计

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渗透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实现,其设计应遵循"以美为核、以群为径、以生为本"的原则,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框架。在前期准备阶段,采用"双维定位法"精选文本:纵向按审美能力发展梯度(如从《静夜思》的直观意象到《春江花月夜》的复合意境),横向按审美主题关联(如选取王昌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构建"壮美"主题群文),同时运用"学情三维分析模型"(认知基础、审美经验、思维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课堂教学实施采取"四步审美浸润法":第一步"情境共情",通过AR技术还原"大漠孤烟直"的实景画面,触发审美注意;第二步"群文比读",设计"意象坐标轴"(如横向对比李白、杜甫诗中"酒"意象的情感差异),培养审美比较能力;第三步"深度对话",运用"问题链牵引"(如"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在节奏美上有何不同?"),促进审美判断;第四步"跨界创生",组织"诗乐融合"活动(为《琵琶行》创作背景音乐),实现审美迁移。课后延伸设置"审美能力发展档案",通过"三阶任务单"(基础性意象归类、提高性意境描绘、创新性诗词改写)实现分层提升,并借助"云端诗社"平台开展跨班级审美互评。该策略体系特别强调"审美脚手架"的搭建,如为初中生设计"意象拼贴板"可视化工具,为高中生开发"审美风格雷达图"分析模板,确保不同学段学生都能在群文阅读中获得适切的审美发展支持。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探讨古典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构建了"理论-机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研究表明,基于群文阅读的古典诗词审美教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通过多文本的互文参照和主题整合,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研究提出的"三阶审美渗透机制"(感知-理解-创造)和"四步审美浸润法"(情境共情-群文比读-深度对话-跨界创生)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实践案例证实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培养高阶审美思维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研究也发现文本选择的系统性和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群文推荐系统,以及构建教师审美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毕琪琪.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2]孙胜伟. 群文阅读视阈下的高中语文“壮志难酬”类古诗词教学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3]李文广.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分析 [J]. 新课程研究, 2024, (S1): 67-69.

[4]张小艳,刘茹.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J]. 中学语文, 2023, (35): 103-105.

作者简介:

蔡业(1993.01—),女,汉,包头固阳人,本科,二级教师,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