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刘明媛

承德市滦平县付营子镇中心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全面发展学生审美与创造力的重要课程,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中,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随着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和学校教学的重点目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涵盖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由于资源限制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美术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还能促进其审美、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落实到美术学科,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这一理论将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中学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那么又该如何去培养中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不仅是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创作、色彩搭配和艺术表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思维逻辑。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表达想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美术是一门强调创意和表达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1]。通过开放性任务设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界限,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品分享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在互动中激发灵感,提高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中,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通过具体的实践任务,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还能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

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使美术学习既具有趣味性,又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剪纸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实用价值,能够很好地融入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生活中的剪纸》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简单的折纸、对称剪纸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创意剪纸,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理解力。同时,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如节庆装饰、窗花、墙面布置等,使剪纸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春节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剪制窗花,先示范简单的梅花、喜字等传统图案,再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学生不仅在创作中感受到了剪纸的趣味性,还能将作品用于家庭装饰,增强美术学习的成就感和实用价值。

(二)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教学多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然而,这种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美术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情境式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泥巴真听话》作为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立体造型活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尝试,让他们在操作中感受泥巴的特性,并通过不同的捏塑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2]。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立体作品,在交流与协作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以“动物王国”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创作不同的动物形象。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塑造不同的部分,如头部、身体、四肢等,最后将各部分组合成完整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手工能力,还学会了沟通与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同时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美术教学应提供宽松环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达。教师需提供丰富资源,如剪纸工具、彩纸等,并营造鼓励创作的氛围。《剪纸拼贴》课程结合两种艺术形式,锻炼学生动手和构图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创意,不局限于模板。农村小学可利用自然环境,增加户外写生或文化调研,让学生获得灵感。例如,以村庄、田野、节庆为题,创作乡土特色作品,使美术学习贴近生活。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农村生活,记录感兴趣画面,运用到剪纸拼贴中,如用红色剪纸表现丰收场景,或用彩色纸张拼贴农家院落。这样的教学提升美术能力,让学生感受家乡美,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三、如何检验教学成果

其实,美术“核心素养”真正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是难以检测的。我们能够检测的只是一些外在的、简单的、平庸的素养,比如美术的基本功等。我们的教育,是需要在下一代才能检验成果的事业。美术,也不仅仅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架上绘画,更不是教师们基本教学技能的“简笔画”。对美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某种低水平模仿、低水平徘徊的所谓技能传递的水平上,那么,美术核心素养的达成必然是空话。那么,“核心素养”时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检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呢?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思考在实现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美术课程时,就要看是否改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挪移美术教学的重心,每一位学生在一节课之后究竟有哪些收获。“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绝不是教学生画出一张画,做出一个泥塑、剪出一张剪纸,美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是训练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只能从人类历史上无数创造(包括艺术作品)中获得。当学生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程里,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的方法时,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那么,“核心素养”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地达成了。一节四十分钟的美术课,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传授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尝试从海量的美术文化信息里,检索出可用于课堂的,是以学生心身发展的材料。我们必须打破“知识与技能”的形式上学习的枷锁,从中酿造出能够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营养液”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投放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指引中。

总结: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激发、创造力的培育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途径,更是提升其综合素质、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美术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飒.农村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方式探究[J].文渊(中学版),2019(08):71

[2]许谦.核心素养—让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活"起来[J].赤子,2018(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