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护理中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研究进展
张荣荣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日间诊疗中心 250117
引言
随着静脉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药物外渗作为一种高发且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常因穿刺技术不规范、药物刺激性强或患者因素引起,若未能及时发现与干预,极易引发严重后果,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成本。尤其在使用化疗药物、抗生素、高渗溶液等高风险药物时,外渗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当前有关药物外渗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案处理与应急反应,但在系统性预防和标准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为此,本文围绕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识别、预防措施、处理手段及护理流程管理等方面,探讨其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静脉治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分析
(一)患者相关因素
患者个体差异是影响药物外渗发生的重要因素。年龄较小或年老体弱者静脉弹性差,血管壁较薄,穿刺难度大,易发生漏液。此外,意识障碍、活动受限或沟通障碍的患者难以及时反馈不适症状,也增加外渗风险。长期接受静脉治疗者如肿瘤患者,静脉资源耗竭,反复穿刺导致血管脆弱,亦是高危群体。因此,患者因素在护理评估中需重点关注。
(二)药物性质因素
药物的理化特性对静脉外渗的风险影响显著。具有刺激性、腐蚀性或高渗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钾盐、高浓度葡萄糖液等,一旦渗入组织易引起局部炎症、坏死或组织溃疡。此外,部分脂溶性药物在组织中代谢缓慢,难以迅速清除,进一步加剧损伤。因此,在用药前需全面了解药物性质,合理选择输注路径与输液速度。
(三)护理操作与管理因素
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药物外渗的发生。穿刺技术不熟练、静脉通路选择不当、留置针固定不牢、输液过程中缺乏巡视等,均是常见诱因。此外,护理人员对药物外渗的识别与应急处理知识掌握不足,也是管理层面存在的隐患。制度缺失、培训不系统、责任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均会影响护理安全。因此,加强操作规范和护理流程管理是防控关键。
二、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与评估方法
(一)常见症状与体征
药物外渗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灼热感,严重时可见皮肤变色、水疱,甚至组织坏死。患者常主诉输液部位灼痛或刺痛,护理人员触诊可感皮肤温度降低、肿胀范围扩大,皮肤紧张度增加。部分患者因外渗反应迟钝,症状出现延迟,增加了评估难度。因此,早期发现这些临床体征是及时干预的关键。
(二)外渗程度的分级标准
临床上常依据外渗范围、症状严重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将药物外渗分为四级:I级为轻微红肿无不适,II级出现疼痛和明显肿胀,III级伴有水疱或组织损伤,IV 级为严重坏死甚至需外科处理。分级评估有助于指导处理措施的选择与治疗预案的制定,提升护理响应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三)动态观察与记录方式
药物外渗发生后应持续进行动态观察,包括红肿范围是否扩大、疼痛是否加剧、皮肤颜色变化等,并定时拍照记录,以便比较病情进展。护理记录应详细,包括观察时间、症状变化、处理措施及患者主观感受,确保信息传递完整。标准化记录模板和护理交接制度可提高观察的连续性和护理质量。
三、静脉治疗中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一)风险评估与护理分级管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需从治疗前的风险评估入手。通过评估患者静脉条件、意识状态、合作能力以及使用药物的刺激性等因素,判定其外渗风险等级。针对高风险患者,应实施个体化护理计划并加强巡视与监测。护理分级管理制度可明确重点患者的观察频率、护理资源分配与责任落实,避免因疏忽引发并发症。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提前识别隐患,保障静脉治疗全过程的安全与规范。
(二)静脉通路选择与固定技术
合理选择静脉通路是预防药物外渗的基础。对于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应优先选择粗大、血流快的静脉,避免使用手背、腕部等活动性大、静脉细小区域。对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可选用中心静脉导管(如 PICC)。此外,穿刺成功后应采用合适的固定技术,确保留置针或导管稳定,防止因滑脱或位移导致外渗。加强固定材料的选择与定期更换也同样关键。
(三)护理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化
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外渗认知水平直接影响预防效果。应定期开展静脉治疗相关培训,包括外渗风险识别、穿刺操作技巧、输液巡视要点及外渗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提升护理团队整体能力。同时,建立统一操作规范,明确输液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与岗位职责,有助于减少人为差错。通过制度化培训与操作流程规范,提升护理队伍专业水平,是确保治疗安全的有效路径。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与护理对策
(一)风险评估与护理分级管理
在实施静脉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静脉条件、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意识状态、沟通能力以及既往外渗史等方面。针对使用刺激性药物、血管条件较差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应标记为高风险对象,并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通过护理分级管理,明确护理重点与巡视频次,确保高风险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得到充分关注与动态观察。
(二)静脉通路选择与固定技术
合理选择静脉通路是防止药物外渗的关键措施之一。应根据药物性质、治疗时长及患者静脉条件进行科学选择。对于短期使用非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可选择外周静脉,而高渗性、刺激性或化疗药物则建议使用深静脉通路,如 PICC或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固定技术也不可忽视,使用专业固定装置可有效防止导管滑脱、移位和扭曲,降低机械性外渗的风险。
(三)护理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化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渗识别能力,是预防药物外渗的基础保障。医院应定期组织静脉治疗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涵盖穿刺操作流程、药物特性分析、外渗早期识别、紧急处理方案等内容。鼓励护理团队参与模拟演练、案例研讨和临床反思活动,强化风险意识与实战能力。同时,应建立静脉治疗护理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质量考核制度。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提高操作一致性和规范性,减少因操作失误造成的外渗事件。
药物外渗作为静脉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风险,其预防和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与护理质量。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护理流程、强化人员培训与应急预案建设,可有效减少外渗发生率,并降低其危害程度。未来研究应更多聚焦于外渗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和循证护理实践的推广,同时注重新技术在静脉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只有实现早识别、快处理、重预防,才能构建安全、高效的静脉治疗护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章倩 . 预防性护理对化疗治疗患者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 ,2025(4):005-008.
[2] 魏则凤 . 预防性护理对血液科静脉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观察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9):0200-0203.
[3] 何魏 .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化疗药物外渗致静脉炎的影响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1):0196-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