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索
孟博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引言
武术散打作为对抗性突出的运动,对参与者心理素质要求极高,高校开展武术散打教学,是技能传承,更承载着育人使命,当前教学中,由于忽视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常因心理因素限制技术水平发挥,难以应对实战中的复杂情形。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明确研究方向,意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完善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体系提供思路。
一、心理素质培养困境
在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体系里,心理素质培养的现实困境恰似横亘在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间的深沟,难以轻易逾越,从教学目标设定维度而言,传统教学理念根基深厚,教师常把教学重心过度倾向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与熟练度,每节课教学设计围绕直拳、摆拳的发力技巧,侧踹、鞭腿的攻击角度,以及摔法的精准运用展开,力求学生在一招一式中呈现标准动作形态。这种单一化目标导向,让心理素质培养处于边缘化境地,教师并非不重视心理因素,而是缺乏将心理教育有机融入技术教学的意识与方法,致使心理素质培养在课程设计中缺系统规划,如同散落在沙滩的珍珠,难以串成完整项链,更无法真正渗透到日常教学各环节。
训练模式的僵化与滞后,进一步加深了心理素质培养的困境,当下,高校武术散打训练大多采用重复性练习与程式化的模拟对抗,学生日复一日地重复演练固定动作,模拟对抗中也多按预设场景进行攻防转换,这种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没能充分考虑实战中复杂多变的心理压力。当学生真正进入高强度对抗场景时,面对对手迅猛的攻势、现场紧张的氛围以及胜负带来的心理负担,常常会暴露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
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成为阻碍心理素质培养落地的关键瓶颈,现行评价标准主要聚焦于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经过考核直拳摆拳的发力规范度、侧踹鞭腿的动作完成度、实战胜负结果等硬性指标来评定学习成效,对于心理素质这类抽象且难以量化的内容,既缺乏如压力情境下情绪稳定性、对抗中注意力集中度等科学合理的评估维度,也没有如心理量表测评、对抗情境模拟观察等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这导致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在面对对手强攻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分落后时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突发状况下的应变能力强弱,学生也难以经过量化反馈清晰认知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使得心理培养成效始终处于模糊的评价盲区。
二、实践培养路径构建
破解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的困境,需从教学各环节着手,构建系统且有效的实践培养路径,在教学内容革新层面,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将心理知识模块深度融入武术散打课程体系尤为关键。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运动心理学基础理论,向学生细致讲解对抗过程中,从赛前的紧张期待、赛中的激烈角逐到赛后的情绪波动,心理状态如何发生变化,分析经典比赛案例,剖析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心理决策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因素与技术动作同等重要。
训练模式的创新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要点,阶梯式对抗训练为学生打造了循序渐进的成长平台,训练初始阶段,安排低强度的对抗练习,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里熟悉对抗节奏,积累实战经验,逐步树立自信心,随着训练的深入,逐步提升对抗强度,引入更多复杂的攻防场景,使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适应高强度对抗产生的心理压力,增强抗压能力。情境模拟训练则进一步延伸了训练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设置裁判误判、比分悬殊落后、对手恶意挑衅等突发状况,模拟真实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复杂情形,让学生在应对这些意外情况时,锻炼应变能力与专注力。
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是保障心理素质培养实效的重要支撑,每次高强度训练或模拟对抗结束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放松训练,可借助冥想、瑜伽拉伸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身体疲劳,放松紧张神经,减轻训练带来的焦虑情绪。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比赛失利后的低落、面对强敌时的畏惧等,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学生深度交流,倾听内心想法,给予理解与鼓励,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训练中的挫折,引导其树立积极心态,还可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信任与协作,营造良好训练氛围,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取心理支持,进一步提升心理韧性。
三、培养成效巩固策略
心理素质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保证其在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持续发挥效能,务必建立健全长效巩固机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举措,把心理素质表现融入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框架,在对抗训练中,教师需聚焦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更要敏锐观察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管控能力。当学生处于劣势局面时,能否镇定自若,快速调整战术策略;在占据优势时,是否会因得意忘形而出现操作失误,评估学生在比赛全程的战术执行稳定性,查看其能否在心理压力下始终如一地贯彻既定战术方针。综合权衡这些维度,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成效予以全面、公正的评价。
加强师资培训是提升心理素质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点,高校需定期组织武术散打教师参与专业心理教育培训课程,邀请运动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与指导,助力教师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经过培训,教师能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技巧,焦虑、自卑等心理状态的表现特征,进而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教师还应学习运用专业心理干预手段,像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疏导技巧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鼓励教师之间开展经验交流与分享活动,共同探讨武术散打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推动教师心理指导能力的整体提升。
搭建交流平台以促进高校间教学经验共享,是优化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各高校可定期举办武术散打教学研讨会、心理素质培养专题论坛等活动,为教师打造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契机,在这类活动中,教师既能分享本校在心理素质培养领域的成功经验与创新举措,如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等,也能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模式,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与教学实际,对现有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学生学习反馈及教学效果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培养路径中的问题并针对性改进:若某种训练方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效果欠佳,即刻调整训练方案;若学生普遍反映心理知识讲解枯燥,便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教学。
结语
高校武术散打教学里,心理素质培养是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路径,破解当前教学中的现实困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助力其在运动中充分展现技术水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探索更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心理素质培养成为武术散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武术人才筑牢根基,进而促进高校武术散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印东,王震。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5):135-142.
[2] 朱瑞琪,张长思。高校武术教学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3):89-94.
[3] 石岩,赵阳。运动心理学视角下散打训练中的心理调控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2):2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