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风险防控的石化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

作者

宋伟全

身份证号码:370305198203271512

一、引言

石化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产业,其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且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程和众多的设备设施。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化企业面临着产品质量不稳定、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诸多风险。构建基于风险防控的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成为石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该模式,企业能够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石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分析

2.1 原材料质量风险

石化企业生产依赖大量的原材料,如原油、煤炭等。原材料来源广泛,质量参差不齐。若采购的原材料不符合质量标准,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例如,原油中杂质含量过高,可能导致炼油过程中设备堵塞,产品质量下降。部分供应商为降低成本,可能提供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而企业在原材料检验环节若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将给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2.2 生产过程风险

石化生产过程复杂,涉及众多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引发风险。设备故障是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如反应釜、管道等设备老化、磨损,可能导致泄漏、爆炸等事故。工艺参数控制不当也会影响产品质量,例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偏离正常范围,可能使反应无法正常进行,产品质量不合格。操作人员技能不足或违规操作,同样可能引发生产事故和质量问题。

2.3 环境与安全风险

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安全事故也是石化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如火灾、爆炸等,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企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企业若不能满足环保要求,将面临罚款、停产等风险。

三、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

3.1 系统性原则

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应涵盖石化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检验、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将各个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运作,确保质量管控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2 风险导向原则

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基础,确定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和重点环节。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高风险领域,实现风险的有效防控,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3.3 持续改进原则

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持续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定期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以及客户反馈等方式,及时识别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提升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四、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

4.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依据国际标准(如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行业规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规范各项质量活动的流程和要求。例如,制定原材料采购检验程序,明确采购标准、检验方法和验收流程;制定生产过程控制程序,规定各生产工序的操作规范、工艺参数控制范围和质量检验要求。

4.2 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

采用头脑风暴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历史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石化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建立风险识别清单,详细记录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环节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和可探测性三个维度,确定风险等级。例如,对于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或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的风险,评定为高风险;对于影响较小、发生可能性较低的风险,评定为低风险。

4.3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高风险,采取风险规避或风险降低措施。如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且无法通过改进措施消除的工艺,可考虑放弃该工艺,采用更安全可靠的工艺替代(风险规避);对于设备故障风险,通过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定期进行设备检测和更新改造等措施,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可能性(风险降低)。对于中风险,采取风险降低和风险转移措施。例如,通过购买产品质量保险,将部分质量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同时,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提高原材料质量稳定性,降低原材料质量风险(风险降低)。对于低风险,采取风险接受和持续监控措施,确保风险不升级。

4.4 加强质量检验与监测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落实 “三级检验” 模式,即班组每小时自检、车间每班抽检、检验计量中心每日全检,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关键质量指标(KPI)监测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当指标超出预设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相关人员采取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5 推进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化技术,集成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等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统一。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为质量决策提供依据。例如,通过 LIMS 系统实现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全程数据追踪,利用质量大数据平台与工艺联动模式,提前预判质量风险,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五、结论

构建基于风险防控的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是石化企业应对复杂风险、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遵循系统性、风险导向、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等原则,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加强质量检验与监测,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及开展员工培训与教育,石化企业能够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有效降低风险,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应用中,石化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不断优化和完善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行业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迎庆. 关于石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质量问题的若干思考[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22):37-38.

[2] 蒋 山 . 石 化 企 业 物 资 采 购 廉 洁 风 险 防 控 工 作 的 探 讨 [J]. 石 化 技术,2017,24(11):154,105.

[3] 王喆,范秀全,蒋振洋,等. 石化企业环境风险分析与风险防控对策[J]. 化工管理,2023(1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