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核心,精准施策

作者

王红曲

辽宁省凌海市温滴楼镇初级中学 121229

引言:通过对近几年的辽宁省中考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现在中考更要求从情境中入题、有价值地命题的要求。所以以往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现如今的需要。而科粤版 2024 年新教材中所提到的项目设计以及实际案例,为教学方式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基于此的前提下,旨在寻出在改革背景下最优的教学路径。

一、素养为导向,重构教学目标

当下的教学目标已经从知识本位转化成为素质本位,也就是说需要培养出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目标,保证基础以及提升,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1]。

具体以九年级第三章中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作为案例。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难度划分为:基础层:也就是能够通过氧气助燃性这一实验进行观察之后,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突破层:这需要学生能使用分子模型的知识来解释燃烧这一现象,对氧化反应这一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层:更多是针对知识点已经掌握得非常牢固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氧气制取方案,在操作过程中对不同催化剂的效果、制取成本以及实验安全性进行分析。其中在教材中“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这一实验也可以作为拓展层的任务,学生需要对反应速率、催化剂作用等进行归纳和分析。

多层次目标的教学设计将化学核心素养分为了具体的各项任务。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以及情景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从单纯的记忆转化为能够实际操作运用,更好地来满足新中考的需求。

二、情境作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中为了打破各个章节中的壁垒,采用了真实情景以及任务驱动的形式,从中打造出

主题式的知识网络,学生能够完成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蜕变[2]。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这一新教材中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碳中和这个主题项目的行动计划,需要学生将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以及碳循环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大理石以及稀盐酸来进行二氧化碳的制作,完成后对装置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生产率也是不可忽略的。学生还需要对近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后画出曲线图,并分析出工业革命与排放的关系。提出如何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案:在校园中采用植树与节能减排的计划,提出相应的倡议书后可以进行听证会答辩。其中有学生在使用中对启普发生器进行了优化,添加分液漏斗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反应速率,提高了产能。以及在数据建模中结合地理课堂中的人口增长与能源消耗相关知识,提出了将冬季供暖改用空气源热泵这一节能减排的建议 [3]。

总主题项目式学习通过跨学科整合与真实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网络,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实践能力,与新中考“无情境不命题”的导向高度契合。

三、评价促进发展,教学实现闭环

辽宁的中考化学现在更需要的是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模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反映出学习成果,学生的不足之处也更容易找出并解决,从而制造出目标、教学和评价的有效循环[4]。

具体通过第七章“溶液”单元内容作为实例。采用实验考察、项目答辩和过程档案的评价方式。在实验考察当中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氯化钠溶液,教师根据学生的称量、溶解以及误差的分析进行评价打分。而项目答辩则需要学生能够使用自制汽水作为试题,而后运用教材中包含的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数据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的溶解程度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寻求出改进的方法策略。过程档案主要是对学生实验报告、错题和互评记录等进行总结。比如学生在对溶解度的计算当中出现错误,教师根据这一情况设计练习:单位换算、多溶质体系计算。而在项目的项目答辩的过程当中,有小组将糖酸的比例调节后令汽水的口感更好,并且针对糖过多会导致未溶解的现象引用教材中饱和溶液概念来进行了解释。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采用的过程性记录以及个性化的反馈可以让教师更迅速地找到学生的问题,并借此做出针对的策略。这不但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素养,从而为新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不难看出,辽宁省的中考改革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教学路径的改变,从以往传统教学的知识灌溉到现如今更侧重素质培养的教学中。借由科粤版2024 年的教材能够更好地实施创新教学。再往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 程园琴 . 新中考改革背景下化学在理化生知识融合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考试周刊 ,2023,(21):136-139.

[2] 王园园 . 让中考与课改同行—— 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J]. 新智慧 ,2023,(14):69-70.

[3] 贾进博 .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分析 [J]. 天津教育 ,2023,(14):183-185.

[4] 马小小 .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0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