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启示
郑晨霞 王彬
信阳师范大学 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接班人和劳动者。对初中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发展演变,更好地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教育,指自1978年至2012年我国进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迅猛发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核心是围绕劳动素质地提升而进行了全面系统建设,劳动的现代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
一、拨乱反正,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恢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转折时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 是,随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各项事业发展都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建设方针来进行总结反思和完善。教育战线也深入贯彻落实这一八字方针,迅速实现了拨乱反正。所涉及到的劳动教育内容也逐步得到恢复并实现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进中小学教学计划,确立劳动教育课的地位。198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以下称《通知》),对开设该课的目标、意义、内容、师资力量、劳动场地和时间组织安排等进行了明确部署。《通知》首次在中学劳动课程名称中加入“技术”两字,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对劳动技能教育的高度重视。二是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等。此改革彰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化劳动职业化发展的方向路径,下一阶段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首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目标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劳动教育也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1982年,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指出,“我们要执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这是首次提出把“劳”字与德、智、体、美并列,列为培养目标。随后,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也多次重申:“教育战线必须努力做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继1958年后,在新时期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教育方针。
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服务现代化经济建设
该阶段,根据邓小平关于“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求,教育战线加快了改革步伐,在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城市中等教育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在普通中小学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并大力加强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如为了使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落到实处,1981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明确规定,要开设劳动技术课。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不仅有课时设置保证,而且有大纲导向,还有器材配置指引,形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完备体系。当然,在该阶段从劳动教育执行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
四、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在经济社会地快速发展中,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地位作用愈来愈重要。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全面教育,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2002年11月,党的十六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席卷全球,知识、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及其创新发展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创新科技已成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创新为引领的新时代劳动内涵及要求更加鲜明。该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创新素质在初中生教育中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发展文件,给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明晰方向,提供遵循。
一、劳动教育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在该阶段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及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地位;二是党和国家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相关体制机制。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和地位。
二、高扬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鲜明导向
新时代是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是展示中华民族创造伟力的时代。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对劳动的价值地位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和指导,在全社会树立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导向。2018 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初中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同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些重要论述,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方向指导和重要遵循。
三、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新时代是民族复兴和加快推进建设的时代。构建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进入到较高层次和劳动力素质进入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有计划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的重要保障。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方针、内容、路径及保障等一系列体制机制。
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指出,让初中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让初中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等措施。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分别从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和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在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中,又分别从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安排。这个“意见”系统全面,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是推进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此外,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和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分别从教材的内容与体系方面进行了具体规范,为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最后一公里”扫清了障碍。
几点启示:
梳理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在继承中守正,在发展中创新,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保持劳动教育与时俱进。推动劳动教育持续更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育具备新时代劳动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高度重视劳动在人才素质全面发展中地位的认识,始终把劳动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党和政府就把劳动教育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以重要政策文件的形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得以安排部署,并加以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目标规定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全面发展。回应现实需要,紧扣每个时期育人使命,劳动教育目标一以贯之,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准备。
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劳动素养培养重点的不同,做好大中小一体化劳动教育整体设计工作。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是做好大中小一体化劳动教育整体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持续性和时代性的保障,有效地将各学段的劳动知识技能传授给相适龄的学生。新时代在推进大中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整体设计中把握住授课对象年龄不同、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话语形式不同、观点选择不同等要素,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认知水平,来制定体现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做到理论逻辑的一以贯之。
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劳动实践活动。劳动理论知识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劳动技能,结合新的生产方式,提高新质生产力,探索多种劳动形式,丰富多种劳动内容,树立劳动平等、劳动光荣等正确观念,反对一夜暴富、好逸恶劳等错误观念,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社会、社区、家庭等场域的各类劳动。在劳动中陶冶品格、提高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行为,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
作者简介:郑晨霞(1985—),女,浙江衢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