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韦艳

贺州市新宁路小学 广西 贺州 542800

摘要:数学学科中包含大量抽象概括的科学语言,这决定了阅读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获得数学知识与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目标明确地锻炼、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他们逐渐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准确把握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其现阶段数学学习与日后数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1 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识字量少,意志力差,缺少耐心,很多低年级数学教师课堂上不让学生打开数学书,进行自主阅读,担心一放手就拉不回学生。其实,教材已经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其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内的,所以小学生是可以看懂的,是可以进行自主阅读的。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学阅读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方式,对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化被动机械做题为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同时,数学阅读还能提升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准确捕捉题目的重点信息,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2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1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容易被无关因素干扰,没有耐力。因此,要想低年级学生课堂上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要设法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促使他们喜欢上数学阅读。

2.2 培养阅读习惯,引导自主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小学低年级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年龄小,通常代替学生阅读,致使学生产生依赖感,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无法通过自主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2.2.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很多低年级学生对阅读题目不够重视,拿到题目匆匆看一眼,还没理解题意就急忙动笔。对此,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读题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将题目读懂读透再做题。对于读题,只读一遍肯定不够,因为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弱,读一遍不能完全把握有效信息,所以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粗读,读顺句子,知道题目说了什么;第二遍要找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读懂每个数据代表什么;第三遍要理清数量关系,寻找合适的解题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2.2.2帮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大多是图文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了解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人物说了什么话,问的是什么,一边看题一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实际中,很多学生往往只是大致浏览图片,没有真正理解题意。

2.3 图文转化,助力高效阅读

数学中很多问题的数量关系是隐藏的,还有一些问题设计得比较复杂,文字也比较多,其中的条件关系也比较复杂,学生也读不懂题意,理不清其中的关系。但是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直观的图形,这样就可以把其中的条件关系梳理清楚,通过直观图形,复杂问题就变得简单,抽象问题就变得具体。

2.4 比较异同,优化阅读方式

在数学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前后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学习时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异同,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这样对比式的数学阅读,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中,融会贯通,还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能“学一题,会一类”。教师教学中常用这种比较式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类比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5 指导阅读方法,提升理解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比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小学生的阅读经验也在慢慢积累,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但他们往往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遇到一些复杂题目便会束手无策,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5.1圈画重点字词法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每个数学概念、术语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因此,在数学阅读中也需要“咬文嚼字”,可通过圈画关键字词,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把握阅读中的重点,提高阅读效果。

2.5.2对比法

在阅读数学题目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然后与类似题目的关键字词进行对比,找出对比题中的相同点与区别。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中建立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避免知识混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对比题组,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编排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辨析。

2.5.3画图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阅读内容用学生更易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画一画”就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的最佳方法,也是学生容易操作的方法。学生可以结合题意用圆圈图、小棒图、线段图等呈现思路,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文本信息具体化,推动学生思考。

2.6 强化意识,培养阅读习惯

在小学一二年级,很多孩子对认真阅读数学题目不重视,一般都是大概看一眼题目,觉得自己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就匆忙拿笔解答了,并且会觉得这道题目太简单了,一点儿也难不倒自己,殊不知因为没有认真读题解答错误。

3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数学阅读要从低年级抓起,同时教师要明确数学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国英.浅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9(11).

[2] 李苗苗.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