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曾小莲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背景,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意义和具体应用,系统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念中的重要作用,从教育价值、渗透路径和实践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践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道德理念。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深远的育人价值。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注重家庭团圆的价值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能够加深对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认识,了解古人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佩插茱萸等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文化认知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诗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含蓄表达,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学含蓄委婉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语言学习方面这首诗为学生展示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诗句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感受汉语言的优美与精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为学生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一些习语和典故提供了文化背景。在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这首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珍惜团圆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家庭、亲情的正确认知,培养孝悌之心和感恩之情。这首诗的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从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路径,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腊八粥》为例,这节课不仅讲述了腊八节的习俗,还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要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氛围。通过展示腊八节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或者分享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种直观的感知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要注重文本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腊八粥》一文不仅记述了腊八节的习俗,还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食为天的理念和冷暖人情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化要素,理解其深层含义,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腊八节的由来、习俗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特色,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课堂活动的设计也是重要的渗透路径,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讲述家乡腊八节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腊八节习俗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讨论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联系现实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实践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实践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方案,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在课前准备阶段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要提前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化资料和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故事等,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文化内容,避免内容过于深奥难懂。课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素材,或者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与语文学习的有机结合,通过对课文的细致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可以布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探究性作业,比如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家乡的传统文化资料,或者开展家庭传统文化调查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评价环节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重视学生在文化认知、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全面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效果,通过课文的教学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渗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认同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渗透路径,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小虾.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J].华夏语文教师,2023,(24):55-57.

[2]刘鹏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传播[J].人生与伴侣,2023,(3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