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班泥塑活动的策略
陈美娟
永兴县幼儿园碧水分园
【关键字】中华传统文化;大班;泥塑;策略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班泥塑活动的意义
(一)泥塑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1] 考虑到实际因素,幼儿园选用超轻黏土开展活动。其教育意义显著:一是提高幼儿动手能力,泥塑活动中揉、搓、捏等技能,能有效锻炼幼儿手部大、小肌肉;二是增强想象力与创造力,泥塑材料可塑性强,幼儿可随心捏制,在想象中创作作品;三是提升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泥塑活动契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总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色彩、造型美,审美能力得以发展。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班泥塑活动的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当下孩子多接触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较少。为让幼儿接触并感受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班泥塑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走近、了解传统文化。
二、班级现状
本班幼儿正处于大班阶段,经过小班和中班两年的手工活动锻炼,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然而,通过前期观察发现,幼儿对超轻黏土这一材料的接触经验普遍不足,除个别幼儿在家中有过简单体验外,大多数孩子对黏土特性较为陌生。同时,在传统文化认知方面,幼儿主要通过零散的日常生活接触获得相关经验,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机会。基于这一" 材料零基础 " 和 " 文化认知碎片化 " 的双重现状,在开展泥塑活动时,我们特别注重材料特性的适应性引导和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渗透。经过为期一年的行动研究,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我们总结提炼出以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泥塑活动的有效策略。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班泥塑活动的策略
(一)筛选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大班泥塑主
中华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但并非都适合引入幼儿园。筛选时,一是要考虑内容是否契合大班幼儿发展,能否产生积极影响;二是要兼顾孩子们的兴趣。先按第一个标准筛选,再让孩子们依据自身兴趣投票,民主推选出最终的泥塑主题。
(二)创设环境,提升幼儿认知,激发创造欲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依据当月大主题,将适宜的泥塑作品和中华传统元素融入环境。幼儿身处其中,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泥塑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创造兴趣。
例如在《奇妙的世界》主题中,用黏土制作奇特星球和外星人展示在主题墙上。这些立体感强的作品引发了孩子的浓厚兴趣,他们纷纷讨论制作方法,还主动提出在美工区进行制作,动手欲望大增。
(三)因材施教,制定适合本班幼儿的教学计划
1. 感受与欣赏,萌生兴趣
第一阶段课程重点为“感受与欣赏”,通过欣赏图片和实物,丰富孩子对泥塑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动手欲。
如在泥塑欣赏课《戏剧小人儿》中,以实物导入,激发孩子对泥塑和戏剧文化的好奇心。观看视频后,根据孩子的提问,教师顺势介绍戏剧并播放黏土制作戏剧小人儿的视频,在孩子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不同活动可选择不同欣赏模式,让孩子主动感受黏土及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2. 掌握基本技能,初步表现泥塑
艺术活动中,应给孩子学习技能的时间。技能学习与大胆表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大胆表现,没有技能支撑,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容易“无从下手”,从而失去创作的欲望;而只学习技能,不让幼儿进行大胆表现,一是容易让幼儿产生疲惫感,二是会限制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幼儿呈现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
因此,综上所述,技能掌握与大胆表现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缺一不可。在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度,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活动《十二生肖》中,以故事导入,引出主题后欣赏泥塑图片。让孩子小组讨论喜欢哪个生肖及制作方法、技巧,再进行集体分享,教师补充讲解,复习已学技法,鼓励猜测新技法并重点演示。这种方式让孩子自主探索掌握新技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创造单个作品,表现造型美与色彩美
单个技能熟悉后,尝试创作单个作品,重点放在表现人或物的造型美、色彩美。此阶段不仅要制作单个作品,还要考虑装饰,在巩固所学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给予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
例如在活动《武术小人儿》中,先通过视频了解武术、欣赏招式。制作时,孩子自由选择颜色搭配,注重细节刻画,自由创编动作,从而体现作品造型美。
4. 小组合作,大胆想象
孩子能独立制作单个作品后,尝试小组合作创作。重点放在沟通合作与想象力发展上,契合指南中“表现美、创造美”的目标。
例如在活动《捏面人之西游故事》中,以捏“孙悟空”面人的视频导入,介绍捏面人传统手工艺,通过提问西游记里的人物,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特征。观察欣赏后,小组讨论制作人物,并要求以故事形式串联作品。
(四)重视幼儿个体差异性,投放不同难度操作卡
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应在区域中投放不同难度的操作卡。
对于动手能力较强、对泥塑技能掌握较好的幼儿,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操作卡,如制作较为复杂的人物造型、精细的装饰等,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而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刚开始接触泥塑的幼儿,则投放一些简单易懂、步骤明确的操作卡,如制作简单的几何形状、常见的动物造型等,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心,掌握基本的泥塑技能。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泥塑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发展。
四、结语
经过一年的探索研究,本文以碧水幼儿园大三班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班泥塑活动的意义与策略。在意义层面,明确了泥塑活动对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以及融入传统文化对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价值。在策略方面,从筛选主题、创设环境、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到重视个体差异投放操作卡,均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实践。希望本文能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未来,我将持续深入研究,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泥塑活动在幼儿园更好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 . 赵文成 . 中国最美泥塑 [M]. 武汉:长江出版传媒 .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