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十八帖》简析
张世乾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省景德镇市 333403
引言
在篆、隶、楷、行、草中,草书艺术的表现性较为强烈。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形式。回归到书法史内,章草可以说是草书的源头。东汉时期,章草基本成熟,成为社会的潮流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书写之中。后来东晋“二王”书风的兴盛,章草出现衰弱的现象,直至明末清初之时,章草才受到学书者的青睐。
王蘧常就是一个对传世的章草作品有着独特的兴趣爱好的人,他通过深入了解,和自己的深刻研究,将眼光投向章草的本源,将章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扬。日本《书道》第六卷记载有《章草名家王蘧常》,说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王蘧常独辟蹊径的章草风格,在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王蘧常《十八帖》简析
1.1《十八帖》背景及内容
《十八帖》是王蘧常特意为其学生冯其庸而作,可以说是王蘧常晚年书艺的代表作。关于蘧老的《十八帖》,相信见过的人都会肃然起敬。《十八帖》是一组由十八封信笺组成,书写时间为一九八九年三月至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前几日。王蘧常在书写《十八帖》时其弟子王运天给予的帮助非常多,在之后出版时每个帖的帖名也是王运天所拟。分别为:《十八日帖》、《长笺帖》、《逸梅帖》、《新正帖》、《足下帖》、《运天帖》、《同好帖》、《前书帖》、《今病帖》。从《十八日帖》到《归本帖》,读着就像先生的回忆录,深有先生的自传之意。每一次在临习先生的作品的时候,都有一股犹然而发的敬畏之意。
1.2《十八帖》笔法形成
王蘧常在大量临习魏碑的基础上,还书写秦篆、简帛、金文古籀。由帖入碑,融入篆隶,形成别具一格的章草面貌。他从八岁开始学习《九成宫》等唐楷字体,后学习《张猛龙碑》等北碑,受到沈曾植、康有为先生的启发和教导。后王蘧常成为沈曾植的徒弟,王蘧常的学书道路上深受他的影响。沈曾植对王蘧常教导曾说到:“师以为骨格以树,可改肆北碑……只授用墨之法。”沈曾植是包世臣的弟子,书学思想继承包世臣,包世臣所写的《艺舟双楫》书论,对碑学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王蘧常也是包世臣理论的间接受益者为他的“蘧草”形成起指导作用。王蘧常通过魏晋北碑的训练,使他的章草书风上继承了北碑的刚健骨力。
后来,王蘧常为了熟练篆书用笔,曾用篆书写日记长达六年的时间,使他对先秦文字之法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他晚年的书法作品中,他借鉴了大量的古篆隶文字运用到章草之中,又基于小时候对唐楷的临习,使“蘧草”的字内空间也具有篆书隶书的美感。这种篆籀的应用,使他摆脱了沈曾植学术理念对他思想束缚。而以篆书的篆法之笔,逆入平出,藏头护尾,线条的形态保持着圆浑凝重,体现出来的气息高古质朴。绝去波桀,醇厚古雅,行笔滞重艰涩,多用迟涩和战掣的笔法。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所说:“欲提笔则毫起,欲钱顿笔则毫铺,顿挫生姿。行笔战掣,血肉满足,运行如风,雄强逸荡,安有抛筋露骨枯弱之病。[1]”而且王蘧常在书写中常掺杂着篆书的盘旋,这样使得字形有了一种古拙和妙理。
王蘧常章草熔铸北碑、篆隶笔意,笔画极其讲究。横画类型众多,横画逆锋起笔,起笔处形成圆头形态,中段有波动但不做提按,又以圆头收笔,篆书意味明显。我们可以从他的字中清晰看到篆隶笔意对他的影响。横画中实厚重,波挑含蓄内敛。竖画收笔含蓄内敛,如露待垂,行笔提按变化不明显。撇画,王蘧常的撇画,是竖画的变异,无明显的提按,弱化撇画起重收轻的特征,收尾两端无明显的提按变化。捺画,章草书法具有典型的波挑特征,捺画多做挑笔。但王蘧常章草与急就帖学章草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帖学章草尖锋起笔,锋芒毕露,捺画末端重按出锋,向外挑出,形成一种程式化书写王蘧常融合篆隶笔意,更加含蓄内敛。
在学习北碑、篆隶之时,一直都贯彻学习“二王”,从临习《十七帖》到后来晚年创作《十八帖》,都表达对“二王”敬慕之情。曾在《十八帖》中提及,对“二王”的经典字帖临习数百遍,可见其用工,并在其章草作品中有所体现。
王蘧常从学习楷书到后来学习秦汉篆隶,以三代金吉文字为学习对象,撷之精华,并吸收利用到自己的章草创作中,使得其用笔生辣,上溯秦汉三代之古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蘧草”。王蘧常作品所表达的篆隶意趣,是对其于章草书体发展的贡献。
1.3《十八帖》与早期作品笔法差异比对
王蘧常早期作品的用笔以方笔为主。以侧锋起笔再转至中锋,笔锋显露,并且用笔规律单一;缺少了敛锋书写的风味。无论是小字行书还是大字章草,他都保持着这种习性。与圆笔相比,方笔更能让字形结构强健而有骨力,利落刚强。而他的晚期作品是以圆笔为主,含蓄凝练,行笔重势,行笔速度快,运笔过程中,扎实推进,线条厚重饱满。重墨之处能见墨色外溢的神采熠熠,少墨之处能见苍茫雄浑的势态,笔圆势方,线条强健有力,笔法在晚期变得完备。无论大小字体的书写,王蘧常先生都下笔凝重,以求分量和结实的线条,实现骨力强健的笔力。但是他的线条,虽重而不停滞,厚而不呆板,寓灵活于厚重之中,这是王蘧常先生通过研究古帖后的思辨性应用。而《十八帖》也正是王蘧常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2.章草在当代创作作品中的体现
王蘧常是现代章草史上的开拓者和一代宗师,高古不群极富个性,他的作品是当代学习和临摹的上好佳本。当代的书法创作者充分的汲取和吸收其艺术营养,从临摹到集字创作,从对字形章法的模仿,到对笔法、笔意的追求带动了书法界热爱章草的一大批人,创作出了许多以“蘧草”为创作元素的佳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作品也经常出现在展览和比赛中。据不完全统计,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湖北省首届章草书网络展、十二届国展、当代章草十一名家作品展等多项展赛中都出现了不少王蘧常章草风格作品。
打开现当代的作品集,我们也能找到许多可以探寻的足迹。一批优秀的书法家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章草的范本,现在我们对李一的章草进行简要分析。李一擅长章草,书风不张扬,内敛而醇厚。李一在这样藏浊式的章草艺术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不经意为这种古老的表达形式,注入自己的理解和富有特色的表达张力。尝试以现当代人的意识,和王蘧常一样,把篆书、隶书、汉简等融入进来赋予章草新的理解。从李一的笔法上看来,他吸收了古篆、隶、简的用笔特性,点画的形态上圆厚古浊,起收笔上强调了侧锋的方折短线与长线。在节字上,李一运用改变横势态的方向,线条上下,左右的起伏使单字构成纵势的笔意穿插连贯。在章法上,李一融入了今草的空间虚实,使整个作品形成虚实有致的章法。他的这种融合创新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注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