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路径探索
冯海军
志丹县保安中学717500
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面临重大变革。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关键期,如何将人工智能知识技能有效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核心能力,成为教师面临重要课题。传统学科壁垒限制了信息技术教育深度拓展,跨学科视角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新思路。文章立足初中教育实际,探索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多维融合途径,构建具有实践价值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为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多元学科融入,重构课程体系
教师应立足初中生认知特点与未来发展需求,分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明确人工智能关键知识点建立螺旋上升式内容框架。人工智能基础概念如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内容可按照浅显易懂方式引入课程,辅以图形化编程工具实现算法可视化理解。课程内容组织遵循由简至繁原则,低年级阶段侧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体验与基本概念认知,通过趣味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中年级阶段强化算法思维培养,引入问题解决模型,训练逻辑推理能力,高年级阶段深化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开发简易智能应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应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模块化教材提供丰富案例库与实验工具包,支持教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也需相应调整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关注学生计算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表现采用档案袋、项目展示、同伴评价等多种方式记录学习过程与成果。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衔接与能力培养,建立清晰学习路径图,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认知框架。人工智能概念引入应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如智能推荐系统原理、语音助手工作机制、计算机视觉应用等增强学习联系性。教师还应重视伦理教育融入,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应用伦理边界与社会影响,培养负责任技术观念。学习资源配置应考虑区域差异,开发适应不同学校条件教学方案,确保课程普及性。教材编写需整合前沿技术与实践应用,提供开放性任务设计激发探究欲望。教师指导手册应提供详细教学建议与技术支持,帮助非专业背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二、技术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采用问题导向 - 技术支持 - 项目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框架,问题导向阶段精心设计源于现实生活或学科学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技术支持阶段则通过微课、交互式学习平台等形式提供针对性工具指导,包括图形化编程环境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内容以此确保学生掌握必要技能。项目实践阶段组织跨学科小组运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转变为引导者角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通过数字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问题讨论与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策略尤为重要,异质分组确保不同特长学生优势互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引入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授课,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前沿视野。考核评价机制也需创新,摒弃传统唯分数论方式,建立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采用档案袋和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记录学习全过程。学习空间布局应打破传统固定座位排列,设计灵活组合工作区,配备必要智能硬件设备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助学习、经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等方式形成良性学习生态。建立学科教师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共同研讨融合教学策略实现资源互补与教学创新,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创新教学模式。
三、实践项目驱动,构建应用场景
教师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设置相关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校园智能化建设为项目实践提供了理想场景,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设计,学生可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开发自动分类装置。校园气象站建设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并通过简单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天气预测,校园导览机器人开发,结合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智能问答功能。社区服务类项目能够扩展学习场景,如老年人智能助手设计,帮助解决社区老年人日常需求。社区环保监测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环境数据并进行分析预警,智能农业项目,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开发作物生长监测系统。学科学习辅助工具开发也是重要应用方向,如历史事件可视化时间轴,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化学实验风险预警系统提高实验安全性。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系统,基于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学生兴趣特点。项目实施过程应遵循分析 - 设计 - 实现 - 评估循环模式,分析阶段明确问题背景与需求。设计阶段确定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实现阶段进行编程开发与测试,评估阶段收集用户反馈优化阶段不断改进完善。
教师应当通过科技节、创客比赛、成果展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成就感与自信心。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提高项目实践质量与实用价值。拓展社会资源与科技馆、创客空间等场所建立合作关系,丰富实践环境与学习资源。跨学校联合项目开发模式也值得推广,组织不同学校学生共同参与大型项目,促进思维碰撞与经验交流。项目主题选择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健康监测、文化传承等领域增强学习意义感。注重培养学生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任务分解、进度控制、风险应对等方面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项目评价标准应多元化,既关注技术实现程度也重视创新性思考、用户体验设计、团队协作效果等综合因素。在实践过程中渗透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界限与社会责任,培养正确价值观与判断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文章从跨学科视角探索初中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路径,通过多元学科融入重构课程体系,技术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实践项目驱动构建应用场景三方面系统论述。技术能力培养需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构建支持性学习环境。实践项目驱动强调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评价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及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方式,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仁贵 . 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策略 [J]. 信息与电脑 ,2025,37(07):215-217.
[2] 伍 永 金 . 基 于 人 工 智 能 的 初 中 信 息 技 术 教 学 探 析 [J]. 学 周刊 ,2025,(12):119-121.
[3] 曹海燕 . 基于初中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课程跨学科教学 [J]. 中小学电教( 教学 ),2023,(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