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作者

孔波

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山东省曲阜市 273155

摘要: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其中蕴含了对师范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为此,高等院校应当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对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的性质进行定位,构建起与职业能力标准相吻合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而改革教学实践,从而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写作》课程教学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点,促进师范生形成符合预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标准;写作;教学改革

引言: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五个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教师厅〔2021〕2号),其中包含《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职业能力标准》”)。出台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旨在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对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新出台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师范类专业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基于此,我们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写作》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并对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思考

综观国内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几乎都涉及《写作》课程。但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定位、学时有所不同,我们取8所院校作以下简单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设置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课程性质定位方面,存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选修课的区别。从课程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有的是作为通识教育,与其他专业的《写作》课程没有区别;有的侧重于应用写作,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有的侧重于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高校如德州学院、青岛大学将《写作》课程与小学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凸显了专业特色,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个别高校虽然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写作》课程,但限于师资力量并没有实际开设,甚至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写作》课程。

《写作》课程对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毋庸讳言,写作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作为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事务离不开写作。尤其是要想成长为科研型教师,更是需要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一个不善于写作的教师一定是对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一定是不善于研究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缺乏思考的教师,一定是缺乏智慧的教师。而在现实中,许多小学教师的写作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成长的需要,甚至即便应对日常工作也会捉襟见肘。许多科研型教师的成长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而不是得益于在校教育。因此,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校时便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以满足未来专业成长所需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毕业生将来能够娴熟地应对日常教学事务,也能为其成长为科研型、学者型、全能型教师奠定基础,使其在专业发展上能够尽快成长。因此,《职业能力标准》出台后,如何给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的性质进行定位,如何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合格师范生亟需解决的课题。

二、《职业能力标准》对师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标准》分为四大板块: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除第一板块外,其他三个板块均涉及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尤其是第二、第四板块。

在第二板块“教学实践能力”中,提出“熟悉常见的儿童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环节,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形成教案与学案”,“合理选取和运用评价工具,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跟踪、分析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同时,教案与学案的书写、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等,均离不开基本的写作能力。第三板块“综合育人能力”,提出“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等进行有效交流”,这些任务的完成当然都离不开必要的写作能力。第四板块“自主发展能力”,提出“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更是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条件。

由以上对《职业能力标准》的剖析可以看出,写作能力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是否具备应有的写作能力,关系到职业能力是否全面,关系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写作》课程的教学。同时,在当今背景下,思考教学改革时必须以《职业能力标准》为纲领、为方向,这样可以保证课程教学改革与政策性走向的一致性,避免了因教师个人倾向不同而出现的随意性。

三、对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考

基于对《职业能力标准》重要性的认识和其中包含的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之上。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构建起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使之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实现课程建设的与时俱进。

参照《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除了通识教育意义上的《写作》课程共有内容(如基本的写作理论、常识等)之外,为凸显专业特色,夯实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必须融入以下课程内容。

1.教学文书写作。教学文书写作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能。教学文书具有科学性、应用性、程式性,有别于一般文体,需要进行专门训练。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文书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案与学案、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试卷分析、学生评语、教学案例、说课稿、评课稿等。

2.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写作。具备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能力,是反思改进不足、提炼推广经验、开展学术交流所需,是科研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当掌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和方法,以及学术规范。同时,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刊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投稿。

3.儿童文学写作。主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戏剧等。师范生通过尝试儿童文学写作,可以更加了解儿童、热爱儿童,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师范生,更有必要掌握儿童文学写作的基本要领。

4.小学习作教学。包括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理念、特点,教学流程,小学习作的类型,新型习作训练方式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可能会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涉及,但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学习,而《写作》是从写作学的角度学习。

以上内容应当有机融入到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预期的吻合,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垫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当在精选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在有限的课时中适当强化以上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四、对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意义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因此,我们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写作课堂教学的模式,改进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思考教学实践改革同样也必须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经过摸索,我们总结出“问题导向下的1+1+3”写作课堂教学模式。

写作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应当淡化知识的讲解和学习,而必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为主线、为重点。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抓住“一个问题”即训练点,以问题为导向展开训练,力求一课一得。以问题为导向,能够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方向感,使课堂上的写作训练找到重心。

“1+1+3”中的第一个“1”是指以专业特点为一个基本的方向。具体做法包括在选择范文、剖析“病文”时要多考虑与小学教育教学有关的文章,在能力训练时突出教学文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儿童文学的写作,使课程改革紧紧围绕职业能力标准。第二个“1”是指以提升实际写作能力为一个中心,突出写作课程的实践性,避免过多地讲解写作常识,做到精讲多练。“3”是指写作训练内容方面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指训练内容要体现学生的专业独特性,因为是师范专业,所以要加强教学文书、儿童文学(儿歌、儿童故事、儿童剧等)的训练。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是指写作训练话题要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是指写作内容与形式要与时俱进,比如结合当今流行的多媒体文本写作、微信公众号写作开展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满足学生将来工作上的多方面需要。

结束语:

总之,最新印发的《职业能力标准》是师范类专业所有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依据,小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亦是如此。在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均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标准》,惟其如此,课程教学改革才能够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促使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具备应有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蕤,王倩.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视阈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J]. 开封大学学报,2022(02).

[2] 刘兰英. 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教学(数学)专业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08).

[3] 曾俊蓉.职业教育视角下界面设计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24(32).

[4] 万丽.面向智能制造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研究[J].模具工业,2023(2).

依托项目:济宁学院2021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写作》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JX202164)。

作者简介:孔波(1971—),男,汉族,山东曲阜人,硕士,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