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与研究

作者

辛全权

泰国格乐大学 中国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泰国 曼谷

摘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的国际传播价值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文本通过对汉语国际传播概况的描写与回顾发现:汉语国际传播活动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它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进程加速,并同先进教育技术和文化产品相结合;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已进入体系调整转型阶段;汉语国际传播已日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应大力加强相关学科和智库建设。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公共外交;本土化;学科建设

1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概况

1.1 汉语国际传播成为国家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同国家软实力战略的关系日渐明晰。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国家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人相继出席了一系列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活动,“孔子学院”成为领导人外交活动的高频词,设立孔子学院成为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标志和象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极大鼓舞了广大汉语国际传播从业者,有关讲话精神得到了相关部委的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开始关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

1.2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势头依旧强劲

1.2.1汉语学习需求快速增加,孔子学院(课堂)数量稳步增长

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需求持续快速增加,其中亚洲地区以韩国、日本、泰国最为显著,欧洲和美洲增长也十分迅速。截至目前,孔子学院已创立10周年,全球共有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各大洲孔子学院(课堂)均保持增长趋势,其中美洲和欧洲在总量和增幅上均保持了绝对优势;亚洲位居其次,增幅相对放缓;非洲和大洋洲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欧美国家(含大洋洲的国家)孔子学院增幅较稳定,孔子课堂的数量则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美国,孔子学院已达100所,孔子课堂达356所,成为全球孔子学院(课堂)最多的国家;英国的孔子学院数量达24所,各地中小学建立孔子课堂92所,是欧洲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韩国拥有孔子学院19所,居亚洲国家之首;吉尔吉斯斯坦异军突起,近几年共设立孔子课堂12所,成为亚洲孔子课堂最多的国家。

1.2.2来华留学生人数总体持续增长,受雾霾等因素影响留学生人数普遍下降

截止目前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其中亚洲生源最多,其次是欧洲和非洲,非洲和大洋洲生源增幅最为显著,韩国、美国和泰国留学生人数位居前三。北京地区高校由于受到雾霾、中日关系等因素影响,留学生人数普遍下降,但总数仍达74342人,居全国之首。

1.2.3华文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近年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出台多项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海外华人华侨发展华文教育,各类活动层次丰富,参与对象遍布五大洲。“中国寻根之旅”、“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文化大赛”、“华文教育·华夏行”等一系列华文教育品牌项目,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华裔青少年参加。

2 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

2.1 汉语国际传播活动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

汉语国际传播活动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过去,公共外交主要依赖大众传媒的单向宣传。而今,“新公共外交”打破了单向传播思维,强调双向对话,公众参与受到重视。在各类文化交流项目中,汉语国际传播活动显示出独特优势。自2010年起,中国先后同俄罗斯、西班牙、法国等国互办“语言年”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011-2012年,法国汉语年举办了208场汉语主题活动,持续时间长达19个月,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地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往来。“语言年”的成功证明了汉语国际传播活动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中外互办“语言年”。同样,汉语国际传播活动也成为中外“文化年”“文化节”的重要角色。孔子学院等单位积极参加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使海外民众深刻感受到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

2.2 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进程加快

2.2.1更多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世界各国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文列入当地教学大纲,推进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拓展,这在欧美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大学中文教学层次不断提高,学历教育发展迅速,不少国家如英国、意大利、泰国等均建立了完整的汉语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教育体系。欧盟和全球61个国家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大提高了汉语在对象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开始向纵深发展。

2.2.2本土汉语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有所创新

在汉语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中,本土人才队伍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每年培训几千名海外本土教师,仅2013年就达5720名。2010年,中英教育部领导签署了在英推动汉语教学的框架协议,约定在5年内,中方帮助英国培养1000名本土汉语教师。中外高校面对新形势,积极研究现有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更多国内高校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留学生;迄今为止,全国有81所高校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点。该专业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已有数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获得硕士学位。此外,本土汉语人才在培养方式上也有所创新。一是专业化,学历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国家汉办支持海外高校设立汉语师范专业,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蒙古、匈牙利、坦桑尼亚等9国建立了12个本土汉语师范专业。国内高校也大力开展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有针对性的本土师资。

2.2.3本土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大

国际汉语教材资源的本土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汉办推动教材本土化建设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扩大版权转让,鼓励国内汉语教材海外发行。国家汉办积极参加全球各类大型书展,推动国产教材向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等30国转让版权100多种。第二,大力支持海外本土教材开发。一方面,汉办牵头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孔子学院和本土教学机构自主研发教材。国家汉办已支持75个国家的孔子学院(课堂)开发本土教材668套。第三,大力开展教材使用培训。国家汉办每年面向世界各国本土汉语教师举办教材使用培训几百场,增强了本土教师对国产教材的了解,促进了国产教材的本土使用和再创造。

2.3 汉语国际传播注重同先进教育技术结合

同文化产品结合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变化和机遇。教学方式和资源形态都呈现出与先进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国内外以汉语教学为主题的网络平台数量日益增多,全球越来越多的教学机构开始实践远程网络教学,如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尝试开设远程课程;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开发了“可视汉语学习网络系统”;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与门户网站Universia合作开展网络汉语课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推出“三常”知识竞赛在线测试及学习系统等。汉语网络测试和评估发展也很迅速。共在全球116个国家(地区)设立HSK考点886个,在美、加、韩、日、英、法、荷、意、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15国设立网络计算机考点316个。随着国内知名高校与网络公司推出慕课(MOOC)学习平台,汉语课程加入MOOC平台的步伐也将加快。

近年来,汉语国际传播越来越多地同文化产品结合起来,相关文化资源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如国家汉办组织开发并向孔子学院配送含影视、戏剧、音乐、文学等各100部优秀作品的文化资源包,《家有儿女》《一个都不能少》《刮痧》等影视作品被改编为汉语视听教材,

“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上线各类资源20万种。而一些综艺节目、中外合拍电影在国内的热播,间接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如2012年上映的《泰囧》掀起了赴泰旅游热潮,直接引起了泰国多地汉语导游供不应求,使近年持续高涨

的泰国汉语学习热潮继续升温。“非诚勿扰”、“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在海外华人圈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辐射到非华人群体中,激发了海外人士对中国语言和现代文化的兴趣。

2.4 孔子学院进入调整转型阶段

2.4.1体系结构的调整

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一直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直接管理,形成一种伞状传播体系,各孔子学院直接同汉办对接,同一区域内的学院彼此独立,各自为政。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增加,原有体系结构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国家汉办的主导下,一些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开始成立区域中心。2013年,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在华盛顿成立,次年5月,智利成立了孔子学院拉美中心。区域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当地特点,协调整个区域的孔子学院工作,强化区域内孔子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中心的建立显示了孔子学院体系的一种结构调整趋势———由伞状结构向塔网结构的过渡[5]。塔网结构的基本构建是,塔尖顶层为决策、指挥和研发机构(孔子学院总部),底层为最基层的语言传播实施机构(孔子学院),中间层是确保顶层和基层直接联络畅通的渠道(区域中心),这种结构的优势是辐射面广、结构有序且不会因为塔顶的扩张而导致塔网结构不稳。依照这一思路,其他大洲和孔子学院密集的国家也应陆续建立区域中心。加强区域中心的建设和研究,不但有利于管理和沟通,更有利于加强传播的针对性,区域中心有望成为推进汉语国际传播本土化的重要单位。

2.4.2孔子学院功能的拓展

孔子学院的调整转型还体现在传播领域的拓展上。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向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信息咨询等多元服务功能发展,从简单的你来我往向深层次的汉学研究、国别研究和经典互译发展。2012年国家汉办推出《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是全球首套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干内容的通用教材,同类教材还有《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和《中国蒙学经典故事丛书》等。此外,各国孔子学院与当地合作,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经典的译介活动。如巴西圣保罗州

立大学孔子学院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汉葡双语版《论语》,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孔子学院在当地推介《红楼梦》西班牙语少年插图版等。更有“孔子新汉学计划”助力海外汉学研究。可见,孔子学院正试图走出民俗、手工艺等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浅层次传播,向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方向努力。

3 结语

近年来,为了发挥民间力量传播汉语,国务院侨办对海外华文学校在师资、教材和教学环境方面进行资助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随着海外学习汉语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华文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汉语学习的需求,国务院侨办代表中国政府将对华人华侨等民间力量加大经费资助并提供发展保障,帮助华文学校拓展办学规模并发展语言推广新模式。语言传播基于国家实力,语言传播又助力国家实力。过去四年中,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实力的快速增长同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长足发展。不仅体现在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数量、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预期,并逐渐成为各国与中国共同的事业。在这项事业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与之相应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还显得薄弱。我们期待着学科与事业同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致力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华人华侨力量并推动、支持和促进汉语传播,发挥了海外华人华侨和中国政府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

[2] 贾益民.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7-28.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Z].2012.

[4] 吴勇毅.汉语种子教师“直通车”培养模式[J].国际汉语教育,2011,(1).

[5] 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75-76.

[6] 李德俊.论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5(05):63-68.

[7] 汪明峰.论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软实力特质与发展[J].新西部,2019(18):113-114.

[8] 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特征及发展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5(4):81-86.

[9] 陆俭明.推进“一带一路”需提升国家语言意识[N].光明日报,2016-07-24(007).

[10] 代慧婷.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评《汉语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与推进策略研究》[J].新闻记者,2019(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