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教学研究
许博林
易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省 074200
引言:
中职音乐课程除了承担艺术素养培养的责任,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展现,理应在教育中得到更广泛且深入的传播,但目前中职课堂中的民族音乐教学存在边缘化、形式化等状况,本文打算结合教学现状,围绕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与教学创新开展系统研究,探寻适应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实践途径,期望提高中职音乐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文化深度。
1. 中职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现状分析
1.1 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接受度与兴趣状况
当前中职学生对民族音乐整体接受程度不高,兴趣欠缺,具体体现为课堂参与不够主动,没有主动去了解民族音乐的想法。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受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广泛影响,学生平时接触的大多是节奏明快、情感直接、形式多样的流行音乐或网络音乐,民族音乐则多以传统演唱形式、古典节奏与旋律为主,内容表达含蓄委婉,结构相对复杂,对学生难以形成即时吸引力和感官刺激,民族音乐深深扎根于民族历史、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等背景中,当前中职学生普遍缺少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文化理解上的不足让他们很难对民族音乐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形成审美上的距离,部分学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对民族音乐重视不够,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结合地方特色或现代审美做出调整,课堂讲授还是以知识灌输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学手段单一、和学生日常生活脱节,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部分学生甚至对民族音乐有误解,觉得它是 “老旧”“落伍” 的艺术形式,忽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这就加剧了对民族音乐的疏离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文化认知、教学方法和审美引导等多个维度着手。
1.2 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目前中职学校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授课模式,也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记,教学过程以知识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体验和实践参与,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热情,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导向,使得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上缺乏内在动力,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规定的曲目,侧重于音乐理论分析和基础知识讲解,忽视了民族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系统且鲜活的艺术认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照搬高等教育或普通中学的教学思维模式,不重视中职学生的职业导向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较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像多媒体音视频资料、民族乐器演示、虚拟仿真等工具,这限制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直观感受和形象理解,声音的层次美感、演奏技巧与文化氛围无法有效展现,让学生缺少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最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双重目标。
1.3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族音乐教学的质量,目前中职音乐教师中具备民族音乐专业背景或演奏经验的人较少,不少教师在本科或进修阶段接受的多是西方古典音乐或通识音乐教育,这导致他们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理论讲解不到位、技法示范不准确、文化内涵传达不充分等问题,教师自身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不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态度。教学资源匮乏也是关键问题,多数中职学校在民族乐器配置、音视频素材库建设、地方民族音乐资源整合等方面投入不足,教学条件滞后,很难支撑系统性、生动化的教学实施,实践环节缺失,表演机会有限,使得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直观感受和成就体验,传承效果不理想,提高教师民族音乐素养与优化资源配置,是当前提升中职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2. 中职民族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与实施策略
2.1 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融合创新
要提升中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理解,首要任务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融合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民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音乐资源,地方民歌贴近生活,旋律亲切,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非遗类民族音乐则承载深厚的文化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与艺术素养,教师可依据不同地区的民族特色,引入侗族大歌、藏族民谣、蒙古长调等音乐素材,让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方式上,应摒弃单向灌输的模式,倡导互动式、情境式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模拟表演、情境导入等方式,让学生在演唱、讨论、感受中参与民族音乐的学习,将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教学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编排节目、开展创作,既提升了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理解,实现知识与体验的双重结合。
2.2 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融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民族音乐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源、线上民族音乐资料库等数字资源可极大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课堂生动性与可视化程度,教师可借助高清音频和视频素材展示民族音乐的演奏形式、演唱技巧及表演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利用交互式白板、智能投影等设备进行现场分析与同步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提升学习效率,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AR)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教师可借助虚拟乐器软件、仿真民族音乐演奏环境等工具,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模拟体验民族乐器的演奏,像二胡、古筝、笛子等,突破实际操作条件限制,开发基于移动设备的学习 App ,拓展课外学习空间,实现民族音乐教学的延展与自主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3 实践性教学与文化认同感培育结合
民族音乐教学既要 “教知识”,也要 “育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加强教学与演出实践的联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民族音乐展示、比赛、节庆活动等,在真实语境中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与情感表达,以舞台表演、合唱排练、器乐合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 “文化寻访” 活动,探访地方非遗传承人、采风民间音乐、参观民族音乐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教学中加强对民族音乐所承载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构建情感共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 “学音乐” 过渡到 “爱文化”,真正实现民族音乐教学从技能传授到文化传承的转变,助力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
结语:
中职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学既是艺术技能的传授,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面对学生兴趣低迷、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需从内容创新、技术融合和实践导向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引入地方民歌、借助信息技术、强化实践体验,既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未来持续深化改革,能推动民族音乐在中职教育中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燕燕 . 中职音乐教学传承运用中国戏曲文化资源初探 [J]. 戏剧之家 ,2025(14):39-41.
[2] 孙俪文 .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J]. 戏剧之家 ,2025(03):88-90.
[3] 高啸 . 新时代民族音乐艺术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探讨 [J]. 新传奇 ,2024(2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