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刘菊花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卢峰镇警予学校西校区419300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框架内的核心自然科学领域,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加深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磨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鉴于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期待,小学数学教育正经历一场从传统应试教育向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教学范式转型。这一转变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积极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他们将来在职业生涯与学术探索中不断突破自我奠定基础。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的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学科关键能力,也是基于简单基础学科领域而发展并高于简单理解的综合素养。在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与课堂活动中,引领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模式的转变,满足其深层次学习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科素养。
1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意义
1.1反映教学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是揭示数学内在价值的关键途径,它承载着数学学科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对数学思维和学习策略的理解。如果学生未能充分领悟数学,可能会缺乏必要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发展和个人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积极聚焦核心素养,将其自然融入教学实践,强调其实际效用,以此优化教学效率,更深入地展现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在遵循数学教育的本质规律的同时,教师还能借此机会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技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2提高学生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代保持同步,并勇于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将这一理念深植于常规教育实践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它通过数学操作和计算等活动得以培养,显著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核心素养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以此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2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2.1研读教材内容,制订素养目标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以素养培育目标为导向,有条不紊地实施和进行各项教学步骤,围绕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明确的素养培育目标既能够指明课堂教学的方向,又能够使学生了解通过课程学习应要达到的能力水平,同时可以避免教师的盲目教学,从而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整合并梳理教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性,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之中,设定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2.2创设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都是从主观角度出发的,有着很强的模仿性,缺乏独立的思考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有限。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不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教师要承认学生小学阶段给他们打好这门学科的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当下教师理念中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点拨下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为学生布置一些由简到难的课堂实践任务,训练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为学生制订数学课堂学习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给学生科学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实践和探索。这样的学习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能够寻求小组同伴的协助,增强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2.4分析建模,强化知识应用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也就是把一个实际问题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成数学语言,近似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变化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做不到通过主动观察和研究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建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模型化,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使其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例如,在间隔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在操场南面安装路灯,全长240米,如果每6米安装一盏路灯,两边都要安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方式,探索路灯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建立“路灯数-1=间隔数”的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建模的兴趣、建模的意识、建模的方法,形成建模的能力,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以生活情境、实践体验、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围绕学生数学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探究性思维等展开教学设计,渗透素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德育,2022,(08):45-50.
[2]俞平.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2,(6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