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分析
谭敬靖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占据关键地位。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核电建设项目数量持续增加,但项目动辄数百亿的投资规模、5-10 年的建设周期,使其面临严峻的造价控制挑战。据统计,某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成本中,建安工程占比约 40% ,设备采购占比约 50% ,其他费占比 10% ,当前主流三代机组(如“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因安全升级导致设备成本比例占比下降趋势,任何环节的造价失控都可能导致项目投资超支,影响项目经济效益与能源战略落地。
1.2 研究意义
全过程造价控制贯穿核电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系统性管控可有效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研究核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既能为项目管理方提供科学的控制方法,也能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依据,对推动我国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核电发展较早,美国、法国等在造价控制方面形成了成熟体系,如法国EDF 集团通过标准化设计与模块化施工,将新建核电机组造价偏差控制在 5% 以内。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聚焦于本土化技术与造价控制结合,如王松江等(2020)提出核电项目全周期动态造价管理模型,李红等(2021)探讨了EPC 模式下核电工程的造价控制要点,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核电建设项目各阶段造价控制要点
2.1 决策阶段:源头把控投资估算
决策阶段是造价控制的源头,核心在于编制精准的投资估算。需结合项目选址、技术路线选择(如压水堆、快堆等)、建设规模等因素,开展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例如,沿海核电项目需考虑防波堤建设成本,内陆项目需重点评估水资源处理费用。此阶段常见问题为数据不全导致估算偏差,某核电项目因未充分考虑地质勘察数据,初期投资估算遗漏特殊地基处理费用,后期追加投资超10 亿元。
控制措施包括: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估算编制,采用参数估算法与类比估算法结合,参考同类项目数据并修正地域、技术差异;建立投资估算数据库,积累不同堆型、不同规模项目的造价指标,提高估算精度。
2.2 设计阶段:以设计优化控制造价
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度达 70% 以上,是控制核心环节。推行限额设计,以批准的投资估算为上限,将造价指标分解至各专业(如核岛、常规岛、辅助厂房),确保设计不突破限额。同时应用价值工程,在满足安全与功能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如某项目通过优化核岛厂房布局,减少混凝土用量约 8% ,节约造价3.2 亿元。
设备选型是设计阶段的关键,需平衡技术先进性与经济性。例如,主泵、压力容器等核心设备优先选择国产化产品,某项目采用国产“华龙一号”主设备,较进口设备降低采购成本约 15% 。
2.3 招投标阶段:规范交易环节成本
招投标阶段需通过公平竞争降低造价,同时避免“低价中标、高价索赔”。招标文件编制应明确工程量清单、技术标准与合同条款,特别是针对核电工程的特殊性,如放射性设备安装精度要求、质保等级等,需在文件中详细说明,减少后续争议。
评标阶段采用综合评估法,而非单纯低价中标。某核电项目招投标中,某施工单位以低于成本价中标,施工中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工期延误,最终项目额外支出赶工费超2 亿元,印证了合理评标标准的重要性。
2.4 施工阶段:动态监控与变更管理
施工阶段是造价控制的执行环节,需应对地质条件变化、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建立动态成本监控系统,实时对比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每月生成造价偏差报告。例如,某项目通过监控发现钢筋价格上涨超 10% ,及时启动调价机制,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价格,减少成本增加约5000 万元。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实行“先审批、后实施”流程。变更申请需说明原因、工程量与造价影响,重大变更(如核岛结构调整)需经业主、设计、监理三方会审。某项目因台风导致冷却塔施工方案变更,通过快速审批流程将变更造价控制在原预算的 8% 以内。
2.5 竣工结算阶段:精准核算最终造价
竣工结算需依据合同、竣工图、变更签证等资料,确保工程量与单价核算准确。核电项目因系统复杂,结算时需重点核查隐蔽工程(如地下管道防腐处理)、特殊工艺(如焊接质量检测)的费用。某项目结算中发现施工单位多报探伤检测费用,经复核核减造价1200 万元。
三、案例分析:某核电二期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实践
3.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投资约 400 亿元,建设周期6 年,采用EPC 总承包模式,涵盖核岛、常规岛及配套设施建设。
3.2 各阶段控制措施与效果
• 决策阶段:委托两家机构平行开展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偏差率控制在3% 以内,为后续造价控制奠定基础。
• 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核岛土建工程限额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4% ,通过优化管道布置减少材料浪费约2000 吨。
• 施工阶段:建立 BIM 模型与造价管理平台联动,实时监控工程量变更,项目累计变更造价占总投资比例控制在 2.5% 以下。
3.3 项目成效
项目最终竣工结算造价较批准概算节约 8.3 亿元,投资收益率提高 1.2 个百分点,验证了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性。
四、核电建设项目造价控制难点与对策
4.1 难点分析
• 技术复杂性:核电工程涉及核安全、辐射防护等特殊要求,部分技术依赖进口,导致设备与施工成本居高不下。
• 周期长风险多:长建设周期内,政策(如环保标准升级)、市场(如利率波动)变化可能增加造价。
• 数据孤岛问题:各阶段造价数据分散,如设计图纸与工程量清单脱节,影响控制效率。
4.2 解决对策
• 技术创新降本:加大国产化技术研发,如“国和一号”“华龙一号”等自主三代技术,较引进技术降低造价约 10%-15% 。
• 风险预留与转移:在投资估算中设置 5%-8% 的预备费,通过保险转移不可抗力风险(如地震、海啸导致的返工成本)。
• 数字化整合:构建基于 BIM 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平台,实现设计、施工、结算数据实时共享,某项目应用后造价核算效率提升 40% 。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核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需贯穿决策至竣工各阶段,决策阶段的精准估算、设计阶段的优化创新、施工阶段的动态监控是控制核心。通过案例验证,科学的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5.2 未来展望
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未来核电造价控制将向“数字孪生 + 全过程管控”方向发展,通过虚拟仿真预判造价风险;同时,碳中和目标下,需将碳成本纳入造价核算体系,推动核电项目绿色低碳与经济性的协同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松江 , 李雪 . 核电工程项目全周期造价动态控制模型研究 [J]. 建筑经济 , 2020, 41(5): 56-60.
[2] 李红 , 张健 . EPC 模式下核电工程建设造价控制要点分析 [J]. 工程造价管理 , 2021(3): 45-50.
[3] 陈向东 , 刘军 . 三代核电项目投资控制难点及对策 [J]. 中国核电 , 2022,15(2): 231-236.
[4] 赵晓华 , 王明远 . 核电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动态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J].电力建设 , 2020, 41(8): 112-118.
[5] 黄志坚 . 核电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方法研究 [J]. 工程经济 , 2021, 31(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