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解码传统智慧・创新教育实践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小学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作者

赵佳星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一、引言:新时代呼唤具有文化使命的“大先生”

(一)政策背景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论述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凸显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二)现实教育需求

2022 年北京市教委相关报告显示, 71.1% 的学生喜爱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近三成学生不喜欢。数据表明,北京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虽有成效,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活动开展、考核方式及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普及等方面仍需改进优化。

(三)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家精神与“大先生”的深刻意蕴,在于突破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化之根’的守护者,用母语滋养孩子的精神家园。”这要求教师具备三重自觉:价值维度上恪守“以文化人”的育人初心,方法维度上实现“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实践维度上达成“知行合一”的生命化教育。

二、寻根: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解码

(一)经典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1. 东方智慧的差异化教学:将《论语》中差异化理念创新应用于二年级《古诗二首》教学,教师依学生认知水平设三级任务,基础组通过 “古诗手势舞” 感知韵律,进阶组 “诗中寻画” 分析意象,拓展组“我给古诗谱新曲” 创作,让全班在 “最近发展区” 成长。

2. 传统基因的梯度化设计:朱熹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原则在四年级 “神话传说” 单元教学中焕新机,构建 “感知形象→理解精神→创意表达” 三级阶梯,先借皮影戏建立认知,再读《山海经》体会智慧,最后 “创编现代神话” 实现文化转化, 85% 学生展现持续探究兴趣。

3. 学以致用原则的传承:王阳明 “知行合一” 在项目式学习中体现明显,学生先学习探究获知识,再实践操作、实地调研、动手实践,深化理解,用新认知完善实践,以知识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二)传统蒙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1. 古韵今绎的多元探索:教授《司马光》时,融合传统文化创新教学。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引入古代礼仪文化,借 AI 展示古人礼仪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模仿行礼,思考故事中古人礼仪;组织“穿越时空的司马光故事表演”,提供古代服饰道具,引导学生注意古人语言和行为;引入古代建筑文化,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想象场景;布置用古代书信格式写作的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 汉字文化多维激活:依托《千字文》开发 “汉字探秘” 课程。学生通过 “拆解部件猜字义”“甲骨文拓印体验”“绘制汉字家族图谱”等活动,深度理解汉字文化密码。其创作的《我的汉字故事》绘本获北京市少儿文化创意大赛金奖。(三)文化传承的具身化实践

1. 节气课程的生命浸润:“跟着节气去旅行” 课程由学校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立春时将 “咬春” 习俗变为跨学科学习内容,语文教师组织诵读,科学教师安排物候观测,劳动课做春饼,美术课创作“二十四节气长卷”,以沉浸式学习让文化记忆变身体记忆。

2. 非遗技艺的教育转化:“北京面人郎” 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教师提炼 “三步教学法”,即先观察探究面人造型寓意,再体验制作简易生肖面塑,最后创编用超轻粘土设计 “未来非遗”,让学生在操作中完成文化基因现代编码。

三、开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范式

(一)教学场域的立体重构

1. 教室里的文化基因库:北京多所小学用科技手段开展汉字文化等传统文化教学与展示。在“汉字演变墙”前,学生用 AR 扫描仪对准“马”字,屏幕即刻呈现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动态演变,配合历史场景复原,让抽象汉字文化可触可感。

2. 校园中的文化生态圈:北京前门小学设有“胡同记忆馆”,馆内陈列学生采集的老北京门墩拓片、方言录音、胡同故事集等。五年级学生创作的《消失的吆喝声》调查报告,引发社区对传统市井文化的关注,推动社区开展文化保护行动。

(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1. 虚实相生的文化体验:《清明上河图》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用3D 建模技术还原虹桥场景。学生佩戴VR 设备“走进”汴京街市,与虚拟商贩对话理解宋代市井文化,沉浸式学习使文本理解效率提升40%。

2. 社交媒体的创新表达:“少年读《论语》”短视频创作活动中,学生用情景剧演绎“三人行必有我师”,用动画解说“君子和而不同”。作品在抖音平台获超 10 万次点赞,学生以数字时代的表达方式,赋予古老智慧新生命力。

四、修为:新时代教师的文化自觉与专业成长

(一)筑牢文化自觉根基

文化自觉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基础。教师需深入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论语》等经典的核心价值;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以开放坚定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二)夯实专业知识储备

专业知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支撑。语文教师要钻研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汉字演变和文学发展脉络(如讲解唐诗时把握其发展阶段和诗人特点);还要学习跨学科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可提升教育效果。教师可引入现代教学理念,采用项目式学习(如“家乡的传统文化”项目);运用情境教学,模拟古代场景讲解文言文;利用多媒体、AI、VR 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

(四)深耕教育研究与实践

教育研究与实践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应围绕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开展研究,探索课程设计、资源开发;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借鉴他人经验;将实践成果总结提炼为论文、案例,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

五、结语:让文化薪火照亮成长之路

当三年级学生在孔庙郑重写下“人”字,毕业学子在永定门城楼诵读《少年中国说》,我们深刻感悟到:每位教师都是文明长河的摆渡人,每间课堂都是培育文化基因的摇篮。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以“大先生”志向为指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探索,培育有中国根基、世界眼光的新时代少年,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S].2021.

[2] 于漪 . 穿行在汉字中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3] 北京市教委 . 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报告[R].2022.

[4] 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顾明远 . 教育大辞典 [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 朱慕菊 .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刘儒德,陈琦 .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 张华 . 课程与教学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 黄济 . 教育哲学通论 [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