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张秋华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第七小学 0531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它强调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素养。然而,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呈现 “孤岛化” 状态,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整合,学生所学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在 “环境保护” 主题教学中,语文可以引导学生撰写环保文章,培养语言表达和情感态度;数学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环境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科学可以探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道德与法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综合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沟通协作、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兴产业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对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促进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更新。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学习方式创新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角色的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当前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融合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目前,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学科融合教学,但大多处于表面化和碎片化的阶段,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一方面,学科融合往往局限于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没有真正实现学科知识、方法和思维的有机整合,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科融合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融合教学活动,导致学科融合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学科融合能力不足
教师是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者,其学科融合能力直接影响学科融合教学的质量。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长期处于单一学科的教学环境中,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对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了解较少。在开展学科融合教学时,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设计出高质量的融合教学方案,从而制约了学科融合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传统学习方式制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即可应对考试,而不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无法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策略
(一)构建系统性的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构建系统性学科融合课程体系。首先明确学科融合目标,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始终,确保教学方向明确;其次整合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主题等方式有机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形成课程内容体系;最后设计多样化融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二)提升教师学科融合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其学科融合能力的关键。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课程、邀请专家讲座,拓宽教师知识面和视野;建立教师跨学科合作教研机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教研小组,分享经验和资源,提升教学能力;还可为教师提供跨学科教学实践机会,让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学科融合资源建设
丰富的学科融合资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可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资源库,涵盖教材、课件等。校内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和利用,提供硬件条件;校外与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五、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方式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倡导自主探究学习
(一)推行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依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挑战性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制定计划,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等主动探究答案。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权和时间,鼓励思考与尝试,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如科学教学中,教师提出“如何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锻炼其自主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沟通协作与团队精神,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中,学生要明确角色任务,相互交流协作解决问题。教师需加强引导管理,制定规则,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如语文教学里,教师让学生分组研读课文,成员分工合作,最后展示交流,培养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
(三)推广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中心,能结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培养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教师可据学生兴趣需求设计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让学生在实施中自主规划、设计、实施、评价。如“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设计方案,显著提升综合应用、创新和实践能力。
六、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采取有效的策略和路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孙海波.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融合式历史学科课前活动探究 ." {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3(2024):62-64.
[2] 蔡晓琳.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多学科的融合策略." { 家长 } 29(2024).
[3] 李璐 .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 科教导刊:电子版 } 14(2020):1.
本文系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 2025 年度一般资助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科融合与学习方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JJS2025-305)的研究成果